这次的任务非常的艰巨,因此这一次的信使比较特别,贾诩亲自挑的人,是他投方夏以后培养的心腹。
信使一路快马加鞭,路过曹老板的地盘,在小半月之后,到了洛阳。
孙家在洛阳修整了大半年,也让这座遭到火焚的旧都有了些人气。附近的田地上零零碎碎种着些作物,只是相比许昌,明显不大尽心。一个注定不会久留的地方,自然不会用太多的心思。
收下了信,孙策看过之后,道:“貂蝉大人有心了。”
如今长安之乱,他们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弘农这座城池目前还没出现大问题,张济当了两年弘农太守,董卓在长安窝了两年,他活着还是死了,对弘农影响不算很大,至少并不影响城中的人过日子,但想要继续封锁这条通道,禁止南北通行,那便力有不逮了。
太守作为一城最高的官员,本该军政一把抓,这是一城之主的正当权利,当然类似长安这种情况,长安太守上面还有个朝廷,随便扔块石头砸几个人都比他官大这种情况例外。不然每个城池通信都要好几天,真遇到什么情况没兵权真的是说话都没人听,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过张济不得董卓信任,妻子和侄子都在长安当人质,显然董卓不会放心给他兵权。弘农以及函谷关的驻军,兵权在郭汜手上,那是防备函谷关那边可能出现的敌人的,顺便要是弘农城中要是有谁敢对董太师不满,那么他们就能起到该起的作用了。
郭汜知道董卓死了,他是有点慌的。他出身很低,最初就是个劫道的,投了董卓之后,这才混到如今的地位。他对董卓算不上多忠心,但是董卓不在了,郭汜是真没了下一步目标。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王允会不会放过他。
这种情况下,郭汜自然顾不上管那些逃难的人,任由想要离开的人去闯函谷关。虽然这些人只是乌合之众,但真多起来,也不好应付。
这些日子,洛阳时不时就会来一波人,若是普通百姓也就罢了,这么大的地方,要是愿意在这儿住着,他们自然也没意见,孙家跟着孙策到现在的都是骨干,但他们也缺一些后勤人员的。但真正的逃难百姓,目标那都是曹老板的兖州,甚至貂蝉所在的豫州。
前者虽之前有些战乱,但在曹老板拿下济北,一统兖州之后,形势大好,而后者更是从方夏接手以来,就没发生过什么大的乱局,唯一险些糟了黄巾攻城的谯郡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唯一的缺点只是对逃难,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人来说,豫州实在是太远了。
无论是洛阳还是孙家,都不在他们选择范围,洛阳离得太近了,不安全。而孙家都知道他们是从长沙来的,到时候还得跟他们背井离乡,去被视为蛮荒的南方,谁受得了啊?加上这些百姓用处不大,孙策也没打算强留。
问题在于,除了寻常百姓外,还有一些贼寇,以及乱军,他们大部分原本属于李肃麾下,张辽受吕布之命,除了李肃之后,没有收拾残局,抓紧时间离开了。这种局势,走的稍微慢一点,可能就真走不了了。
在李肃死了之后,他们群龙无首,唯一知道真相的便是派人跟着张辽,想要打探他意图的王允,他倒是有心掌控这一股势力,如今城内吕布独大,王允也就在文官、朝廷这边说得上话,现在和吕布利益一致,倒是看起来像一家人,但很快就要翻脸了,最好是多留几手。
若能取李肃而代之,王允也算有了点抗衡吕布的本钱,吕布高傲又追利的个性,注定了他不会甘心屈居人下,只当一个将军,而王允显然也不会对吕布俯首称臣,他们之间肯定得有个了断,只能有一个人说了算。
不过显然这些人不会给王允面子,这些人就知道王允和吕布沆瀣一气,杀了董卓以及他们的上司李肃,自然不可能甘心等死,张辽跑了,他们跟着也跑。因怕撞上张辽,不敢走往宛城那条路,便往弘农这边来。
张济这个弘农太守当得也算尽职尽责,收到长安的消息后就把弘农封城了,他肯定不会再让这些人进出,遭到祸害的自然就成了孙策。孙策对北边是没想法的,他还沉浸在周瑜带回来的南边回不去的坏消息之中,长安乱便乱了,也没有留意这些人。
这些人胆子也挺大的,看到孙家在这儿驻扎,竟想着之前逃得匆忙,不如在这儿抢一波再走。孙策一不留神,这些人便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损失,这么一来,孙策是真的生气了,自此对北边防着不少,避免旧事重演。
在这样的局面下,方夏给他带来确实可行的北进计划,甚至愿意替他去和张济沟通,孙策听来相当的感动。当然,议事肯定得议事的,不可能光感动然后对这个计划深信不疑,对接下来的事儿言听计从。
这次会议,以程普为首的老狐狸们,对于方夏这个计策琢磨来琢磨去,只觉得确实是为孙家着想,貂蝉那边她是落不到什么好处的,能拿下弘农,借此城收拢人,肯定比窝在洛阳更有发展前途。
不论他们后续怎么做,至少目前这一步,确实是没什么问题的。短时间内确实有利可图。至于面临的风险,说实在的,弘农和洛阳面对的东西,一旦长安的隐患彻底爆发,大军南下,其实差不多,在弘农逃不掉,在洛阳也逃不了。
开完会,孙策当下便对信使表示,为表诚意,他愿意派出一队人护送他,现在洛阳到弘农这一段路上格外不太平,同时程普将作为他的代表,和张济谈判。平白无故受人恩惠,接手弘农他们做不出来,孙策愿意付出一些代价。
本来孙策还有意亲自去,但是被拦回来了,毕竟孙坚就最爱身先士卒,以身犯险,才会遭遇流箭而亡,剩下的人肯定不会让孙策在这种事儿上冒险。孙策也没坚持,便退而求其次,让程普作为代表。
于是,程普带着一队装成流民的护卫,和信使一道,赶到了弘农城,再想办法混入其中,见到了张济,拿出了方夏让他转交的,义妹写给义兄,情真意切的信件。
张济看了信,没有表明态度,而是给他们安排了住处。但这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要真的没想法,第一时间就该对他们动手了。他对于董卓倒是没多少留念,但是显然放不下在长安的妻子邹氏,以及侄子张绣。
信使怀里面还揣着给其他人的信,当然少不了邹氏,希望张济给他安排个身份,往长安走一趟。
现在的情况,进长安可不像进弘农那么简单,有个身份在路上还是更方便一些。
张济自无不从之理。
孙家和张济谈判去了,信使继续向北,一路到了洛阳。
这个时候,长安城风声已经很紧了。
吕布终于发现张辽的失踪,他并不觉得张辽是自己走的,当初还在丁原那儿的时候,张辽便和吕布走得近,和他一起背弃丁原,投了董卓。他觉得是王允对张辽下手了,两人关系一度出现了裂痕。你王子师能对张文远动手,我也不远了。
信使入了长安城。
明面上他是带着张济的命令来长安的,顺便打听一下邹氏和张绣的消息,暗地里,他是貂蝉派来给义父回信的,最深层的目的,才是挖墙脚。
吕布在第一层,王允在第二层,而方夏在第三层。
方夏写好的一封又一封信,在这样微妙的局势中分发到了每个人手中。
长安城内,蔡邕家中。
蔡邕年事已高,到了花甲之年,董卓对他也算敬重,李儒掌控长安的时候,对他也没什么冒犯。蔡琰去了许昌,来信表示过得极好,蔡邕原本也起过离开的心思,但因为年纪,加上李儒对进出管控甚为严格,没有找到机会,蔡邕便放弃了,安心修史。
路粹上门拜访。
方夏给了他两封信,一封是写给他的,另一封是蔡琰的,得了师妹的消息,他自然得与老师蔡邕分享。
蔡邕也很久没见到女儿了,看了信心中也很感慨。他本来以为,此生都不会有机会再听到蔡琰的消息了。
就在这时,路粹向他提出了离开长安的建议。
路粹过去是没什么走的意愿的,他的官当得好好地,为什么冒着被董卓砍头的风险跳槽?但现在的长安,不是好地方了。蔡邕是他的老师,既然能走,最好的结果自然是带着老师一起走,不然也没脸去见蔡琰这个师妹啊,万一蔡琰问他她的父亲情况怎么办?
蔡邕这会正是感性的时候,想着强制征辟他的董卓已经死了,去了许昌能再见到女儿,犹豫了一阵,觉得这样也不错,松口答应了。
路粹和蔡邕决定去许昌,邹氏和张绣更不例外。
邹氏收到信,感慨道:“也难得貂蝉不曾忘了我这个姐姐,她好心救妾身于水火,岂敢不从?”
昨天身体不舒服,很早就睡了,所以没写,但也没精力补,也就这样吧,能写就写,写不出来也就拉倒。
我很喜欢蔡姐姐,所以爱屋及乌,救救蔡邕吧,他是真的死得冤。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6章 第 126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