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 64 章

唐婥原本继承自假父的土地就已经是常人不可企及的了,再加上这些年走投无路的乡人将土地卖给自己后直接成为汝阳侯府的佃户,她拥有整个县最多的土地。

“县丞以为婥舍不得那些土地?”唐婥蹲在地上刻了一个标记,将册子放在膝盖上记下刚刚测量过的土地面积,也不看县丞,笑着问道。

“某不敢。”县丞一边统计数据,一边否认道。当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

唐婥将册子揣到袖子里站起身拍拍手,“婥并不在意那些土地,只不过很多百姓如今还交不起人头税,若是贸然将土地还给他们,不是在救济他们,而是在盘剥他们。”不论是作为汝阳侯的佃户耕作还是作为流民接受公田,按律他们都是不需要承担人头税的。

如今皇帝为了修南宫已经增了至少十种杂税,将农税翻了一番,谁知道明年会不会因为想修西苑再增加税额。接受公田的流民某种意义上是不算人口的,按照帮扶政策,他们在三年内可以不交任何税,而佃户的人头税则由汝阳侯府负担,不需要他们自己承担。

这样一来,其实这些人才活得更轻松。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豪强大族越来越多,沦为佃户仆役的人口也越来越多的原因。

县丞很快就反应过来唐婥的意思,低着头道歉,“是某妄加揣度阁下的心思了。”

“无妨无妨。”唐婥挥挥手,“各县的大族占据土地确实是一大问题,你想的没错。”是如今的法律更倾向于豪门望族而已。

如唐婥这样的贵族受到的限制实际上比这些豪门望族,他们可以无休止的扩张家族土地,如果有钱也可以豢养无数的仆从甚至私兵——这些唐婥都没办法比拟。

“婥刚刚赴任,对汝阳府衙的情况并不了解。如今县衙人手不足,县丞有什么建议吗?”两个人牵着马走在田埂上,一路上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儿童更是少见。

没了汝阳侯府的庇护,正常的百姓生活的确实辛苦。

“阁下可以命各乡四老举荐乡中才俊有能者填充县衙。”县丞自然地点点头,实际上整个县衙除去县丞和县尉之外,上到功曹下到杂役都是县令个人雇佣的,上一任县令殉职后这些人自然作鸟兽散,他能留住令史和仓吏已经非常困难了,“如果阁下不嫌弃,也可以将以前在县衙工作的各位重新召回。”

唐婥摇摇头,“还是重新招揽吧!”即使留下的这两位品行值得信任,也不能代表其他人同他们一样。更何况,她希望通过技能选拔挑选属下,而不是简单原始的推举。

于是在同乡中四老(1)打过招呼,拜托他们为县令辟掾属,并且让啬夫们(2)告诉大家,若是有意在县衙任职的可以在四老那里报名,在规定时间内到县中参与考教。

“这......”柏树乡的四老拄着拐杖,将啬夫送来的县令的文书仔细看了又看,“前些日子县令倒是亲自来过一次,拜托老朽为她征辟属吏,但从未说过需要征辟善于纺织的人啊。”

“这我也不知啊,我只是替县令传命而已。”啬夫挠挠头,“不过听说君侯在颍阴弄了个什么纺车,估计是也想在咱们这里弄吧!”唐婥在汝阳做了许多年侯爵,很多人不注意还是会称呼她为君侯。

“善于纺织的大多是女子,如此只能推举她们......”四老拿拐杖戳了戳地,“这让女子到县衙任职可成何体统?”

“哎呀,这我可就不知了。”啬夫摆摆手,然后就转身去给另一户人家送信,顺便调解一下早上把状告到他这里来的两家人的矛盾。

同样的对话发生在汝阳治下的五个乡中,其中只有汝阳侯府所在的乡很快就将报名的人员提交了上来,其余的四个乡都迟迟没有将名单送来。

“实在为难那些四老。”唐珍靠在软垫上,手边放着蜜水和糕点,一副老乡绅的雍容享受的姿态,对着坐在边上看名单的唐婥说道,“你也着实胡闹,举荐为官,所来已久,即使想要改变也不该如此仓促。”

唐婥笑着将手上的文书放下,抬头对叔父说道,“想要不限性别的征辟官吏,做再多准备,等事到临头都会显得仓促。如今县衙实在缺人,倒是个好时机。”

“你呀。”唐珍知道自己说不过她,也就不再念叨,转而提起荀彧,“如今文若在雒阳大将军手下,倒是个好去处。”

唐婥点点头,“有大将军庇护,也省得那些闲杂人等嚼舌根。”他的妻子做了县令,接过自己还未被征辟,莫说神君之后,就是放到哪个士子身上都是要被戳断脊梁骨的。

“我倒不在意这个。”唐珍笑着咳嗽了两声,像是着急说话被水呛到了一样,但唐婥还是连忙起身为他顺气,唐珍拍拍她的胳膊示意自己没事才接着说,“若是在大将军面前得看重,也就不需要让郡县举孝廉了,大将军可以举他为茂才。”

各郡县每年举两名孝廉,这些人并不是直接被授予官职的,而是先隶属光禄勋,再拜为郎官,郎官享国家俸禄,却非实职,只有当有官职空缺时才以‘光禄四行’为评判标准进行考核,然后填补低级职位的空缺。

而茂才,则是三公、光禄大夫和御史以及各州长刺史可以举荐,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并且不需要等待补缺,可以直接为中央官员。

唐婥无奈地为唐珍揉了揉肩,“您已经乞骸骨,就不用为他操心了。文若他自有谋划。”

唐珍呵呵的笑了出来,“有个好夫婿你也不要太过自满,我也不念叨了,年轻的时候遇到些挫折也好。”说完他还意有所指的看向被唐婥扔在地上的那沓名单,只是眼神混沌没了曾经的精明。

“您还是好好养病,莫要再操心这些。”唐婥顺着唐珍的目光看去,明白他的意思。

她看唐珍的精神不好,顺势将那些软垫拿走扶着他慢慢躺下,又替他掖好被衾。自从卸任后,唐珍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睡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迎战黄巾军更是消耗了他所剩不多的生命力。

在击退黄巾军后他不愿让自己的妻子看到自己苍老无力的样子,于是谎称县中有事,让张氏先回到了汝阳侯府,而自己留在县中养病。唐婥也不住在县衙,而是常住这里,一边办公一边照顾唐珍。

“阁下,各地报名的名单已经誊抄好了。”荀采捧着好几沓竹纸轻手轻脚的拉开门,趋步过来轻声报告着,“剩下四个乡在昨夜将名单交到了县衙,有四十多人,采已经分类统计好了。”因为乡中递送上来的文书并不规范公正,一般都由县吏誊抄整理后交给县令,荀采干了几天杂活后已经接手了这项工作。

她按照先前唐婥教她的方法绘制了相应表格,给每一个报名的人做了简历方便唐婥查阅。

唐婥笑着点点头,从身边的一堆文书中找出用糨糊粘在一起的各种文书,这些是她和县丞、县尉以及跟着她来的,暂时还没有官职的张郃商量后,共同拟定的各种考核题目。

如今对县级官吏的要求基本上是万能,一个合格的县令应该上能背诵《汉律》参与州郡会议,引经据典舌战同僚,下能掌握母猪的接生技巧,兼任兽医,大部分县令甚至掌握常用医术,必要时作为疾医,最不济也要会背一些常用药方以备不时之需。如果遇到动乱,县令还是本县军队的最高指挥,要能够组织全县防备外敌。

总之,能想到的工作县令都要会干,而县令对手下的县吏们大多也是这种要求。

唐婥需要的则是专科人才。她交给各乡的要求上分别罗列了文书、农政、纺织,,并且还强调如果识字,愿意学习数术的也可以报名。她和熟悉本地情况的县丞和县尉共同出了各科考核题目。

三人都没有读过太学,更没有被举孝廉参与过光禄大夫的考教,所以试题也不是如今流行的写思辨文章,而是完全基于实用和汝阳现实提出的问题。

“麻烦女荀安排考试......”唐婥低着头飞快的扫过案几上的表格,另一只手将这沓试题交给荀采,谁知道荀采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飞快的接过文书,于是她疑惑的抬头看向她。

荀采抿了抿嘴,将手交叠举过头顶向唐婥行礼,唐婥连忙侧身不受,然后问道,“女荀这是作甚?”

荀采躬身道,“采也希望参与考教。”她在名单上看到了文姬和贞姬的名字,也希望自己可以参加这此考教,成为正式的县中官吏。既然要参加测试,自然不能经手题目。

唐婥轻笑着将题目倒扣在案几上,问道,“若是女荀拔得头筹,谁来替我处理这些事务啊?”

荀采低着头应承着,“还请阁下放心。即使有公职在身,采也不会耽误如今的工作。”说完她抬起头看向端坐在案几那端的唐婥,发现她的嘴角带着鼓励的微笑,顿时松了口气。

唐婥看着那个曾经回到颍阴时寻死觅活的姑娘,如今已经可以努力争取自己的未来,微笑着说,“等女荀在县中任职时,婥可不会再让你做这些杂活了。”她毫不怀疑荀采能够进入县衙任职。

(1)四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有的地方是三老,但这只是个称呼,不代表必须是三个或者四个人。

(2)有秩,啬夫: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送信、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这些是乡级管理组织,但是县是汉朝最低的政府单位,乡、亭和里是自治单位,其中的小吏都是徭役的一部分,没有工资但是可以抵扣徭役。

前面县丞的出身我错写成‘举茂才’为官了,已经改掉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4章 第 64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