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 70 章

说到这,里正还有些困惑的问驿卒,“信客自州府来,肯定是比我这老汉懂得多,这恪尽职守是什么意思?”

驿卒其实也不太清楚,不过还是硬着头皮解释了,“大约是好好干,不要偷奸耍滑吧?”

里正又念叨了一些县令的好,不外乎是送了粮种和肥料来,听说可以增产,今年的年景估摸着也不太好,过一阵子不忙了,县令就会派人来帮他们建翻车和灌溉渠——翻车可是雒阳来的新鲜玩意,能帮人浇地呢!

总之,驿卒在各乡听了满脑子的汝阳县令的好,但没有一个人告诉他,他们的县令是名女子。

“阁下,刺史传朝廷命令,命某递送给您。”他低着头不敢看一身胡装的唐县令,想起先前有乡人告诉他,这个女县令还是汝阳侯——那可是万户侯!他见过最大的官是簿曹从事,都没有万户呢。想到着他的头埋的更深,一点也不敢看这位声音轻柔的年轻县令。

唐婥不知道堂下信客的心理活动,她原本正焦头烂额的处理着春耕的一应事务,好在一个月前对官吏们的集体培训和简化公文颇具成效,各曹公务处理起来只是繁琐并不困难,就连需要功曹们誊抄的文件都少了很多。

原本她打算命制造曹掾这几日就派人到乡里勘察地形,准备给合适的乡里建造翻车,但是因为春耕当前,大部分人都需要回乡耕作,所以此事也被压后。

官员是没有田假的,但到了春耕、夏收、冬作的时候,吏卒们就会休假回家农作,唐婥就算是想再安排些什么工作,也要等到五日后了。而且少了县吏们,她和县丞、县尉的公务就变得更多,三人这几日几乎都没有休息,每个人的屋子都挑灯到深夜。

唐婥拆开刺史和郡守的封泥,这封信显然是刺史发给郡守后,才转送到自己这里的,这代表着这是来自朝廷的命令。

她吩咐袁雅带着驿卒去休息,自己则坐在堂上看着上任以来第一封来自上峰的公文。

“......句读之学益于文教,简单易学,可解书文间错意误读。今圣上开蒙学,传句读,圣人之学以启蒙童,蒙童之教在于句读,各县务必尽心尽力,开蒙学,传句读。”

随信还附上了所谓来自雒阳的句读规范,唐婥揉着额角把信看完,然后环顾四周确定没人后,将信摔在案几上,她将胳膊支在案几上把脸埋在双手里发出长长一声叹息,嘟囔着,“文若你究竟在雒阳干了什么啊——”

句读她只在侯府内部用过,流传出去还是在她出嫁时当作嫁妆赠于荀氏的——至于荀氏有没有交给颍川郡守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不论是交给谁,都不可能被皇帝知道。

怎么想都是荀彧在雒阳鼓动何进干了什么。

唐婥趴在案几上,将脸藏进袖子里让人看不到她脸上的表情。直到荀采来找她去织造曹看看新做的曲辕犁时,唐婥才受惊一般从案几上猛地起身,一边收起信件一边向外走去。

荀采看着她的脸色忧心担忧的问道,“阁下的脸,好像有些红?”唐婥很少化妆,没有脂粉的阻隔荀采一眼就能分辨出她的面色。

唐婥顿了一下,走的更快了,然后头也没回的说,“热的。”也不管春寒料峭,自己说的话是否能让荀采信服。

只不过嘴角的弧度越来越大,直到完全走出厅堂,春日的暖阳洒在她的脸上,唐婥终于忍不住的笑了出来。

虽说政令上长篇累牍要求传句读,但实际的落脚点在于开蒙学。自商周起,便有地方学校,殷商称为庠,周称为序。但是到了光武帝后,帝政动荡,庠序不闻,皇帝年纪越来越小,朝廷常年陷入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没有精力管理地方,再加之如今年景不好,没有多余的钱粮来支持地方建公学,所以地方上已经几十年没有公学教书了。

如今地方豪强壮大,教读之事几乎都在私塾,平民根本没有机会读书。像荀氏那样愿意教导百姓的士族也是少数,如陈太丘那些从佃户到大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有了朝廷的正式命令,她便有自信绕过袁氏说服其他士族同自己一起建立公学。至于教学的内容,等到公学建起来,便不是那些世家能影响的了。

雨水后,春耕差不多结束,汝阳县令也在处理完政事后,招汝阳本地名门才俊过府一叙。

其实对于除袁氏以外的士族来说,这位出身唐氏的县令几乎是如今最好的县令人选。汝南是上郡,汝阳县作为郡内大县自然在天子面前也是明码标价,并且十分昂贵,汝南又是袁氏一家独大,其他士族几乎坐不起这个官。

——这种情况下,汝阳侯为县令几乎是最好的选择。唐氏虽是宦官出身,但不缺钱,在士族们看来,唐氏全族要的是洗白自己称为士族,从唐珍开始就一直在树立政绩养望,他们要的是青云直上,所以唐县令不会盘剥百姓士族。

这点从唐氏赴任后支持农政就能看出来了,各乡在制造曹县吏们的指导下开挖灌溉渠,稍有财力的宗族还出钱请匠人做了翻车,今年也不怕干旱了。

唯一让大家不愉的是要拜见的这位,是位女子,并且还招了不少女子在县衙中为吏。

士族们大多让自家小辈前来,袁氏甚至没有派人前来,只捎了袁公路的口信说商水乡不用阁下费心,就算打发了唐婥。袁雅已经在各曹轮转结束,最后觉得还是在织造曹任职为好,袁氏派人来的时候她正和唐婥研究水转大纺车的结构,想要借此学习更多的机械结构。

听到袁氏仆役的传话,她皱了皱眉头瞪过去,仆役见少君不喜连忙俯身,颤抖着继续说,“少主还言,少君离家多时,莫要在外玩耍耽搁了归家......”

袁雅哼了一声,将自家仆役赶回去才对唐婥说,“公路兄长心高气傲,先前不派人来县衙寻我,如今也不会再命人来了。”最多不过是像现在,派人到县衙传个话而已。

“卑居先前的担忧看来是多余了。”唐婥没有因袁氏的不敬生气,反而在手摇纺车的图纸上再改了改,织造曹的姑娘们对纺织相当熟练,对于纺车结构也颇为熟捻,早早的就将能够更改的部分标了出来,方便唐婥查看。

最后是袁雅和工匠们一起做出了一个样品,虽然还有待改进,但已经比手摇的方便了。

如今纺纱效率底下的主要原因是纺车需要至少两人操作,如果一人操作的话就需要不断改变位置,即劳累又浪费时间,所以姑娘们希望可以办法将手从摇绳轮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唐婥和袁雅在商量后,将手摇纺车改良成了脚踏纺车。经过这几日的实验,总算是确定了最终的结构。这种纺车的结构是由纺纱机构和脚踏部分组成,纺纱机构与手摇纺车相似,而着重改变的脚踏部分则由曲柄、踏杆、凸钉等机件组成,踏杆通过曲柄带动绳轮和锭子转动,完成加捻牵伸工作(1)。

工匠们采用连杆和曲柄,将脚踩踏板的往复运动转变成圆周运动,以代替手摇绳轮转动。

唐婥现在正想办法将三锭纺车改为五锭,她偏着头向袁雅招手,“莫生你兄长的气了,左右你不归家他也不能拿你怎样,眼不见心不烦的。”

袁雅点点头,坐回案几边对着图纸提起另一件事,“现在看来,县中其他士族也指望不上,倒不如让县吏们充当教习。”先前县丞带着衙属中少数士族,亲自教习县吏们识字,用的还是唐婥从颍阴带回来的教习孩子们的课本。

但是经过一周左右的高强度集中训练,大多数县吏都能熟练的使用自己的所属曹的常用字,如今半个月过去很多人都有了长足的长进——户曹的人甚至在休沐时学习荀采默写下来的《算术》,她也借着这个机会学习了心心念念的数术。

唐婥垂目笑着说,“倒也不必着急,等我见过县中才俊再说。”先前招募县吏的时候,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不没有来。他们大多出身士族或高门,在加冠后就会参与郡中各种文会,然后举孝廉为官,自然看不上小小县吏。

所以她其实并没有见过汝阳真正的文士们。

“来的恐怕也是族中少年。”袁雅摇摇头,“雅觉得阁下还是莫抱有期待为好。”

“即使是小辈,也不会都是少年吧?”在雒阳时唐珍也很少参加那些聚会,是出了名的不喜交集,在汝阳她将叔父的品行学了个十成,也从不上赶着去那些所谓的文士雅会,所以唐婥对于世家士族那些弯弯绕绕不是特别清楚。

“如今已是月末,下月的月旦评就要出来了。”袁雅笑着说,“估计稍有才干的人都要到郡城去了。”

月旦评平舆二龙许虔许劭两兄弟编写,两人喜好

(1)脚踏纺车的结构原理来自《中国古代科技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0章 第 70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