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历二十五年,春。
明远城迎来了它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时刻——第一届民选议事会正式成立。经过长达数年的讨论、起草和全民公议,《明远城约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主权在民”,城主及各级主管均由议事会推举产生,对议事会负责,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满头银丝却精神矍铄的张清,在全体城民的见证下,正式将城主之位,交给了由议事会高票推举的继任者——年富力强、深受爱戴,且对航海与格物有着卓越贡献的张启明。
没有世袭罔替,只有众望所归。权力的平稳交接,标志着明远城的制度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交接仪式上,张清看着比自己高出半头、气度沉稳的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他亲手将代表城主信符的玉珏交给张启明,沉声道:“启明,此符非权柄之象征,乃万民之重托。望你谨记约法,勤政爱民,持身以正,开拓以新,让我明远城之火,永世长明!”
张启明郑重接过,向着父亲,也向着台下万千城民,深深一揖:“孩儿(臣)定不负父亲厚望,不负万民所托!必以毕生之力,护此城永续,扬我星火之光!”
台下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与掌声。老一代开拓者眼中含泪,他们见证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奇迹;年轻一代则目光炽热,他们将在新的制度下,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退位后的张清和琼英,并未选择安逸的养老生活。张清受聘为明远书院“武略院”的荣誉院长,偶尔为学子们讲述兵法韬略与昔日征战故事,更多时间则与老兄弟们垂钓海畔,笑谈往昔。琼英则依旧是书院的定海神针,专注于医学传承与典籍整理,她主持编撰的《海外本草图鉴》、《星火医典》已成为书院乃至整个明远城医药体系的基石。
他们的居所也从城主府搬到了城郊一处临海的清雅小院。院中栽种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花木,书房里收藏着多年积累的书籍、海图与手稿。每日清晨,两人依旧会并肩在海边散步,看朝阳跃出海面,映照着一片安宁繁荣的城池。
这一年,由张启明亲自督造、融合了最新航海技术与防御理念的超级战舰“星火号”正式下水。这艘巨舰载着明远城的使团与商队,在郑老大孙子(已继承祖业,成为船队统领)的指挥下,开启了首次横跨大洋、远赴“西洋”(印度洋)的壮丽航行。他们带去了明远城的友谊与商品,也带回了远方的见闻与知识。
明远城,已然成为这片海域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个独特的文明灯塔。它以其包容的胸怀吸纳四方来客,以其先进的制度保障内部和谐,以其强大的实力维护区域和平。来自宋国、南洋、甚至更遥远国度的商人、学者、工匠在此汇聚,交流融通,共同推动着这片土地的发展。
星火历三十年,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
张清和琼英坐在小院的回廊下,廊外梨花如雪。张清手持一卷书,却并未观看,只是望着庭院中嬉戏的几只孙儿孙女,眼神温和。琼英则在一旁的小几上,细致地分拣着新采集的草药,动作依旧娴雅。
“还记得那年逃婚,你我在林中初遇么?”张清忽然开口,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缓慢与沧桑,却依旧清晰。
琼英手中动作一顿,抬起头,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如何不记得?你那时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出手却留了情面。”
“若非你那一手出神入化的飞石和宁折不弯的性子,恐怕也没有后来这许多故事了。”张清感慨道,“有时想来,恍如一梦。”
“是啊,一梦数十载。”琼英放下草药,走到他身边坐下,轻轻握住他布满老人斑却依旧温暖的手,“从仇琼英到安郎中,到青石子,再到如今的琼英先生……这一路,跌宕起伏,能与君同行,是我之幸。”
张清反手握住她,目光穿越时光,仿佛看到了那个雨夜林中倔强的少女,看到了石碣镇睿智的道人,看到了与他并肩立于高坡、开创基业的伴侣。
“是我之幸。”他轻声回应,千言万语,化作掌心交握的温度。
夕阳西下,将天边云霞染成绚烂的金红色,也透过梨花的缝隙,在他们身上洒下斑驳温暖的光影。海风轻柔,带来远方城池隐约的喧嚣与近处孩童的欢笑。
没有波澜壮阔的结局,只有岁月静好的安宁。他们亲手点燃的星火,已然燎原,形成了足以照亮一方天地的文明之光。他们的理想,在这片海外新土上化为了现实。
薪尽,而火传。
海天之间,永宁长存。
(正文完)
后记:
《琼英郡主逃婚啦》的故事至此落下帷幕。从个人命运的挣扎反抗,到群体理想的艰难求索,再到文明火种的播撒传承,我们陪伴仇琼英与张清走过了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他们未能改变故国沉沦的大势,却在海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守护了一方安宁,留下了传承不息的文明火种。这或许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却是无数可能性中,充满浪漫与希望的一种。感谢各位读者的一路相伴,愿我们心中,都保有一份不畏艰难、追求自由与理想星火。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薪尽火传,海天永宁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