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 35 章

窗纱上映着廊下橙红灯笼的影,那光影摇摇曳曳,连屋子里寂静默然的人影也给带得仿佛在摇动。

侍人小心在门前探看,杨卓发觉,便悄然从屋中走了出来。

赵珩站在阶下,已经候了有一阵,他知道暮云此时一定不想见他,其实他也不愿来见暮云,可差事已经落下来,放眼整个平都,谁又愿意出面帮衬?他们纵使不是一对佳偶,却也是赵嫣的父亲和母亲,他想试着帮一帮她,至少在她犹豫难定之时,替她拿个主意,出面唱个白脸也好。

见到杨卓,赵珩并不奇怪,今日圣旨下到平都,暮云必然心情激荡,杨卓自会近前抚慰,他其实并没什么嫉妒或是介意的资格。

杨卓朝他颔首示意,二人行至侧旁廊下,杨卓道:“殿下心情不好,才刚哭过一场,心情尚未平复,此时侯爷前去,殿下难免迁怒侯爷身上……”

赵珩苦笑,“劳烦杨长史,待殿下稍安,遣人来传召一声。征兵征粮,牵连甚广,届时必然怨声载道,推行难度不吝于前线征伐。我虽不才,愿为殿下一同出出主意,或是料理些后方小事,与些便宜,免殿下处处艰难。”

杨卓拱拱手,道:“侯爷仁义,是殿下之福。请侯爷放心,臣必竭力劝谏……”

话音未落,边听屋中传来暮云的声音,“杨卓何在?杨卓,杨卓,你与谁在说话?你给本宫进来!”

杨卓面上浮起一抹无奈的笑,与赵珩打个心照不宣的眼色,振振袖子,又朝殿中走去。

赵珩立在院子里,隔着玉阶望见窗上印下的两个影子,他自嘲地笑了笑。

暮云公主主动出卖产业进贡朝廷,助力征伐北凉,“义举”通过邸报军书,传遍南陈大街小巷。不知底细的人自赞她大义,知道底细的则明白她此番不仅未受到应有的嘉奖,反而因为此举而成了众矢之的。

尤其那些平都世家和官吏,个个心里恨死了暮云。就连过往关系颇近的通好之家,面对朝廷强征的天价“义银”,不敢咒骂皇帝,自将暮云咒个不得好死。

平都城内三面环山,虽地广,却多山少田,各家户邑都不富足。又因距离长陵关仅数城之隔,常年受战事影响,经济艰难,各世家豪奢的生活多用祖辈积攒下来的家底在勉强支撑,不少入不敷出的人家,已经暗中抵卖奴从。

贺漓的父亲来找赵珩诉苦,“公主府备受圣宠,年年赏赐丰厚,三万两银于侯爷说来,不过牙缝里头挤一点出来。侯爷知道我们家的情况,若非长兄在京中周济,前面修缮祖宅的钱都不够使,如今各房想尽法子凑数,也只堪堪七、八千两。三万之数,只怕砍了下官的脑袋也凑不齐。还请侯爷代下官向公主殿下美言几句,瞧还能不能有转圜余地?”

他老泪纵横,这几日食不下咽,无奈只得舍下脸皮,来走赵珩的路子。

赵珩宽慰几句,心道她连见也不肯见他,又如何会听他替旁人求情?再说,这差事瞧来是“恩”,实则是寻个推拒不得的替罪羊,暮云已经自行走到了断崖路,回头不得,只能硬着头皮朝前走。

赵珩屏退左右,自行步入书房,从柜中取出几幅珍藏多年的书画,“这都是大家手笔,外头万金难求,如今平都怕是寻不着买家,贺兄往临城走走,看能不能稍缓一缓……”

贺大人本是存了些怨气而来,此刻见赵珩慷慨相助,仗义赐宝,反倒一时心情复杂,望着他不知说什么才好。

赵珩抚着他肩道:“我知绥宁你在平都官场日久,与诸位大人都熟识,殿下与我平素多在内宅,甚少参与平都政务,与诸位大人往来有限。诸位面前,还请绥宁多多帮衬,替殿下周全一二。珩,在此谢过。”

他向贺大人折腰作揖,只激得贺大人心里更是难捱。固然厌恶暮云多此一举,惹得平都城各家白白多遭此难,可赵珩实在是个太仁义宽厚的人,他一向对其都很欣赏,这些年来赵珩耽于庭内,不愿与人应酬,也就还肯赴他的约,吃他的茶。贺大人越想越觉得心中有愧,出了公主府,立即打马去了孙家,欲替赵珩在孙大人面前挣几分情面。

孙大人旧年在军中受了腿伤,这回因大雪连月不停,引发旧患伤痛,被永怀王强行留在平都,不许他跟随出征。此时几位大人聚在他的书房里,正在商议如何解决强征一事。

“要我说,既然暮云公主有这份‘孝心’,不若她卖了府宅,兜了整个平都的数儿,平白填我们这些人进去做什么?我们家里有没有什么五彩珊瑚树、夜光琉璃屏,被丢在平都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祖产都快吃用光了,拿什么给她上供三万两?”

“说的是,咱们这些人虽说袭了家里的官爵,受了祖荫头顶还勉强罩着只帽子,可说破天也不过是个不受宠的地方外臣,人家暮云公主可不一样,当年在京城,人可是自由出入东宫的主儿,要不是名分定了,少说也得个贵妃娘娘做着,哪会来这平都城,跟咱们这些人着面。”

贺大人听这话说得越发难听,不由咳了一声,“事已至此,诸位何必置气?想法子应对这难关,早些向朝廷交差才是。”

他见众人朝他望来,不由清了清嗓子,“眼前为难的事不止一个征银,还有一个征兵。虽定了暮云公主为主事,可诸位大人皆是从吏,与其说这圣旨是下给暮云殿下,莫如说是下给整个平都官场。平都拢共不到六十万人头,要征兵,必然从本地界上先行,十三岁以上的男丁正是各庄各行上的主要劳力,如今强行征上前线,先不讲何时能回来,能不能回来,单说眼前的春耕,只怕就要荒废。平都少了这一年收成,税赋从哪出,岁银从哪来?各商行少了人力,更是不能指望。诸位大人还是静下来好好商议,看咱们平都,如何过这一关。”

一人笑道:“你不是去找赵珩商议此事么?这位赵侯爷可是咱们公主殿下头一号内宅总管,可给了什么示下?给了什么便宜法子?”

赵珩倒当真想了几个办法,一曰赎买法,一曰易田法。所谓赎买法便是家有三名十三岁以上男丁者,凭自愿购买留守名额,能出到五两银子,便可免于一人强征。易田法则是每五户人家推举出三名男丁入伍,余下两户的男丁则负责兼顾五户人家全部的农活,收成分成六分,各家摊平其五,按原数缴纳税赋,余下一成上缴官府,作为军饷进献朝廷。

一来,民间能余下些劳力;二来,也能稍稍缓解平都官员的义银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推进征兵。

赵珩与杨卓多次商议探讨,定下细节,很快,平都城四门都布置了临时征兵的营帐。赵珩乘轿在偏僻的巷中穿行,暗暗观望结果。

他平生抱负得不到施展,沉寂了十六年之久。自从暮云受封为此间主事,他反觉着,自己似乎又有了用武之地。

赵嫣悄悄带着程寂去四门瞧征兵的情况,官兵押解着装有“义银”的马车,戒备森严地护送进平都银库。

不少百姓在哭,十三岁的男孩说大不大,生得高高壮壮,可到底还未到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许多孩子甚至连平都城都没有走出去过,见识过最远的地方,也许就是城西的每月两回的市集,此时却要入伍,用还没长成的脊梁扛着长矛去迎战北凉。

赵珩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他虽出于寒门,可他自幼一心读书,远没经受过生活的苦楚,这些年虽心境苍凉,对世事不闻不问,可到底养尊处优,不曾见识过民间的苦难。

在这乱世之中,五两银子能买什么?

买不了一盒胭脂,一对耳环,甚至买不到一支品相好的头花。可五两银子,能赁一年的院子,能使一个三口之家喝上一年的青菜粥。如今,它更能换人命。

多少人家为了保住男丁不上前线,想要凑够那五两银,便拿家里的丫头去换,拿还勉强有些姿色的妇人去换。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保住男丁,被卖的女孩儿甚至被压价越来越厉害。

赵嫣与程寂骑马经过长街,听见回荡在街边朱楼内无数稚女的哭号。

一名妇人抱着尚不懂事的幼女站在门前供人挑拣。赵嫣撞见她的目光,那般绝望,那般悲凉。她连一滴泪都未掉,只是沉默地推开怀里的孩子,迎着冰凉的风雪解去上衫,任无数目光不加遮掩地落在她从不曾经过日晒的地方。

四处城门外的临时营帐前排着长队,年轻的男孩子们有些自愿入兵营,只为吃一口饱饭,有朝廷分发的衣裳和月银。他们尚还不知,前线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明天。

这章写的有点难,发迟了一会,白天还有一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5章 第 35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