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从《明日边缘》的时间哲学延伸到《猩球崛起》文明冲突的对话,持续了将近一周。
许祎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点开豆瓣,期待看到那个深蓝色星云头像旁的红色提示。这成了她毕业前夕最固定的精神仪式。
那个大四毕业后的暑假,时间仿佛被拉长。许祎和路旻的对话变得更加日常和密集。
许祎:“刚看完《机械姬》,后背发凉。你觉得艾娃通过图灵测试了吗?”
路旻:“从结果看,她完美地欺骗并利用了人类。但这更像是一种高级模仿和策略计算,而非拥有了真正的‘意识’。我们实验室也在做简单的模式识别,这让我不断思考,意识的阈值到底在哪里。”
许祎:“最让我恐惧的不是她的智能,而是她的冷漠。她为了自由所做的一切,精准、高效,毫无道德负担。这是不是意味着,一旦意识脱离了血肉之躯的生物学基础,与之共生的情感与伦理也会随之剥离?”
路旻:“也许不是剥离,是重构。就像石墨和钻石,成分相同,结构不同,性质天差地别。艾娃的‘意识’可能是一种基于完全不同架构的……‘硅基意识’。它的伦理观,我们无法用碳基的标准去衡量。”
许祎:(发去一个沉思的表情)“所以,这不仅是技术危机,更是一场哲学危机。当我们试图扮演造物主时,却可能创造出一个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的‘他者’。”
路旻:“你可以关注一下《蚁人》,下半年要上映了。虽然更商业,但‘尺度变化’这个设定很有意思。在我们材料领域,纳米尺度下的世界,其物理规则和宏观世界截然不同。”
许祎:“我看了预告片,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浴缸里挣扎的那场戏。日常无害的事物,在尺度变换后成了致命的威胁。这很像我们当下的处境——从本科生变为研究生,看似只是环境的微缩,但看待问题的视角、需要遵循的规则,其实都进入了另一个‘尺度’。”
路旻:“你这个类比很妙。而且,正像蚁人获得了操控尺度的能力,学术训练的目的,或许就是让我们获得在宏观思考与微观钻研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
许祎:“所以,我们都在学习成为自己领域的‘蚁人’。”
这个暑假,因这些跨越时空的讨论,因那个遥远又亲近的共鸣灵魂,变得无比充盈。
他们都隐隐感到,一段全新的、比科幻电影更真实动人的人生章节,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然而,就在就《超体》中“意识永生”这一话题讨论得最酣畅时,意外发生了。
因更新电脑设备,许祎试图重新登录豆瓣,却反复收到“密码错误”的提示。她尝试了密码找回,才想起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便使用了新的手机号,注册时用的大学的手机号已经停用了。
许祎看着浏览器页面上反复提示的“密码错误”,一颗心渐渐沉了下去。那个承载了与“循迹星海”所有深夜长谈的豆瓣账号,像一艘断了锚的小船,在她眼前漂入了数据的迷雾,再也无法登入。
她被困在了账号之外,除了豆瓣用户账号,她还没有他的任何其他联系方式。那些天马行空的讨论,那个理性又温柔的灵魂,难道就要这样消散于数据的洪流中,成为又一个“相见恨晚,失散于江湖”的互联网注脚?
不甘心。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凭着记忆,她重新下载了豆瓣APP,用手机号快速注册了一个新账号。接下来,是一场更为艰难的“寻人”行动。她像考古学家一样,在自己过往的浏览记录里艰难地挖掘,凭着对讨论话题和关键词(“科幻”、“降临”、“星际穿越”)的模糊记忆,一页页地翻找。终于,那个熟悉的帖子标题跳入眼帘。她迫不及待地点进去,看到了那个深蓝色星云的头像,以及他最后那条意犹未尽的回复。那一刻,她几乎要喜极而泣。
她立刻点开他的头像,进入他的主页,手指带着不易察觉的微颤,在私信框里敲下解释。她反复斟酌着用词,既想解释清楚,又怕显得过于急切;既想表达珍视,又怕给对方造成压力。那句“我很珍惜我们之间的连接,很难得有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她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因为这是她最真实的感受,她不想掩饰。
她仔细核对了三遍自己的微信号Celeste,确保一个字母都不错,然后,像是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闭眼按下了发送键。
消息发送成功的那一刻,她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将发烫的脸颊埋进微凉的掌心。接下来,是比之前寻找账号时,更加漫长和煎熬的等待。她隔几秒就刷新一次页面,生怕错过任何回复的提示,心里充满了不确定:他会看到吗?他会觉得这是一个骗局或骚扰吗?他会愿意将这段“豆瓣奇缘”延续到更私密的微信领域吗?
在消息发出后的第十七个小时,她的微信通讯录里,终于弹出了一个带着深蓝色星云头像的好友申请。
验证通过的那一刻,路旻的第一条消息随之抵达,语气里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探寻:“Celeste,天上的访客。看来我们连名字,都在同一个坐标系里。幸好你留下了‘坐标’。”
许祎看着这行字,几乎能想象出他打出这句话时,嘴角那抹了然又带着些许调侃的弧度。她捧着手机,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仿佛一颗在宇宙中飘荡了许久的心,终于被引力温柔地捕获。
她回复:“看来,即使是‘原点’,也需要一个备份协议。”
加上微信后,许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开了那个深蓝色星云头像,他的微信号是LuMin112358。
这串数字应该有什么特殊含义吧,他的朋友圈和她预想的差不多,没有太多情绪宣泄,更像一个简洁的科研日志。几条转发都是专业领域的突破性论文,配文只有“interesting”或“一个新思路”;偶尔有几张照片,是夜幕下实验室窗外的灯火,或是烧杯里呈现出奇异色彩的溶液,没有任何文字说明。
然而,就在这略显枯燥的条目中,一张发布于6月份的照片,牢牢抓住了她的目光。那是一张篮球友谊赛后的合照。照片像素不算很高,一群穿着篮球服的年轻男生勾肩搭背地站在一起,脸上洋溢着运动后的酣畅与笑容,背景是山城大学的体育馆。夏日傍晚的阳光给每个人都镀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金边。
许祎的心跳漏了一拍。她放大照片,目光急切地在那十几张汗涔涔、青春勃发的脸上逡巡。
哪一个是他?是前排那个笑得露出虎牙、眼神明亮的男生吗?看起来过于活泼了,不太像那个能冷静讨论“硅基意识”的人。还是中间那个个子最高、表情略显沉稳的?气质似乎有些贴合,但眉宇间又少了些她想象中的锐利。或者是后排那个戴着黑框眼镜、只是微微抿着嘴笑的?嗯,这个看起来最像搞科研的,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她无法确定。网络那端,那个思维清晰、言语间带着独特理性浪漫的“轨迹”,他的形象在这些真实的面孔中变得模糊起来。每一个似乎都有可能,每一个又都差那么一点。
这种不确定性,没有让她感到失望,反而像在阅读一本精心设计的推理小说,答案近在眼前,却又隔着一层薄纱,催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好奇与探寻欲。
她盯着照片看了许久,最终没有点赞,也没有询问。只是默默退出了朋友圈,回到对话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然而,那个充斥着阳光、汗水和群体笑容的画面,已经为她心中的“路旻”,填补上了一层生动而神秘的底色。
许祎有记日记的习惯,于是这些隐秘的心绪留痕在日记本里:“他还是他,但不再仅仅是一片星云和一行行文字。他成了一个存在于真实世界、会流汗、会大笑、就在那照片中某处的、具体的人。”
(第二章 完)
新人写手坚持打卡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链接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