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幸存之狼

叱云南不再言语,风雪里一步一步向前走。

风很大,雪也更疾,风里带着尖锐的哨音,裹着地面的雪花向前一阵阵扑来,

若非是久居北方的人,难以名状这深冬时节风的力量和刺骨的冷意。

洵梁尽量将头趴的更低,风雪打在她的脸上,又涩又疼,她几乎睁不开眼。

但她身上却是暖和的。

这狂风和杂雪,叱云南一个人全部挡住了。

他的肩膀坚实而宽厚,虽然他的斗篷上已盖满了雪霜,洵梁身上,却一粒风雪也瞧不见。

他沉默着向前走,每一步都很稳,每一步都很快。

连步子的间距都几乎一模一样。却又听不见什么明显的脚步声。

洵梁在心里叹了口气,有感激,也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

这人的轻功,简直和他的武功和内力一样可怕

何况他现在还在受着内伤。

叱云南走着,忽然道:

“你今后莫要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你若再犯,本将军官复原职之后,可能会找人拿你。”

洵梁吓了一跳,辩解道:

“我可没有偷鸡摸狗,我是想铲恶扶弱、匡扶正义的。”

她想了想千雀门,声音又低了下去,改口道:

“是本来想。”

叱云南冷笑了一声,缓缓道:

“平城有一个地牢,牢里关着你这类的小贼,他们和你一样,都在朝廷命官的家里被官府抓获。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现在已经不能叫做人。”

他停了一刻,似乎是让洵梁认真听清他讲的话:

“至少看上去,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人。”

洵梁听得背脊发毛,也不敢细问是他们怎么把好端端的人变得“不像人”的,忙道:

“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没偷过别人家的财物。”

叱云南沉声道:

“每个贼都说过同样的话。”

洵梁怔了一怔,忍不住问道:

“真的?”

叱云南冷声笑了一笑,讥讽道:

“他们撒谎的本领和你一样高。”

洵梁急切道:

“我可没有撒过谎。”

叱云南不冷不热道:

“那你去别人府上做什麽?”

洵梁犹豫了再三,终于坦诚道:

“要看千雀门让我做什麽,可能送信,可能偷信,也可能。。去盯梢。或者让我仿字迹。”

叱云南皱眉道:

“做这些干什么?”

洵梁道:

“我不知道,我不能问,问了也不会告诉我。”

叱云南道:

“别人让你做坏事,你却不问缘由?”

洵梁一愣,只好替自己辩称道:

“我拿了别人的好处,就该遵从他们的要求。”

叱云南冷笑道:

“为了一个从没兑现过的好处?”

洵梁闭上了嘴,再也不答。

叱云南道:

“这帮野猫野狗,插手朝政,竟敢左右朝廷命官的生死,不知是哪位官员养的家犬,伪装成江湖的恶狗。”

洵梁惊讶道:

“什么,千雀门的门主是朝廷里的大官派来的?”

她想了一想,忍不住道:

“难怪有一回,我把一位恶官和另一个恶官密谋坏事的信件,偷偷交给了千雀门,可他们却连看也不看一眼,那位恶官现在还好好的,原来他们只是对付自己想对付的人。”

叱云南似乎并没听洵梁在说什么,他沉默了半晌,道:

“倘若当真如此,这种为了铲除异己,为祸北魏的恶官,即使圣上不管,本将军也要管一管。”

他声音很冷,眼神却更冷。

洵梁想不到他竟说出这样的话,惊喜道:

“我就知道,原来你是这样的匡扶正义的好官。”

叱云南皱了皱眉,沉声道:

“好官?”

洵梁点了点头,忙道:

“我就总觉得,你不像坏人。”

叱云南冷笑道:

“你说一说,什么是好官?”

洵梁想了一想,道:

“比如做你这样的事,把危害朝政的坏官揪出来。”

叱云南扬了下嘴角,似乎洵梁的话令人觉得可笑,他道:

“恶人也会收拾恶人,只要他们挡了对方的道。”

洵梁笑道:

“那他也至少做了件好事,万事都有开头。”

叱云南似怔了一下,眉头皱的更深,眼里却闪着讥讽的寒光。

他忽然道:

“你和我认识的一个人很像。”

洵梁好奇道:

“真的?”

叱云南道:

“你们都是十足十的蠢蛋,但他比你更蠢。”

洵梁吃了一惊,她已经不吃惊自己是蠢货了,但她很惊讶竟然还有人排在她后面的。

所以她忍不住道:

“比我还蠢?”

叱云南道:

“因为他的身份,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洵梁奇怪道:

“人的身份也必须要和想法匹配?”

叱云南冷冷道:

“身为皇长孙,活在这样的世道,却怯懦畏战,瞻前顾后,就连借口也荒谬的可笑,说什么怕误杀天下的好人。”

洵梁没有说话,因为她忽然觉得,这北魏的皇长孙真的像个好人。

叱云南道:

“他以为放人一马,就能换来天下人投桃报李,甚至是蛮夷。”

他笑了笑,讥讽道:

“将军们在前线卖命,他却要鸣金收兵。这样的人,我们怎么会让他做皇帝?”

洵梁喃喃道:

“原来是高阳王拓跋浚。”

叱云南道:

“皇室之中,每隔几十年,都会生出一个这样的可笑之人。”

洵梁沉默了,更没有笑。

她觉得这样的人一点也不可笑。

洵梁想了想,道:

“我虽然没见过他,可我觉得,他很像我姐姐,他们像是一类人。”

她想起了姐姐的脸,想着她在最后的关头,仍然支持皇叔的决定。

他们悄悄送走了别人,却留下自己舍身成仁。

他们打开城门,身后是百万的黎明苍生,他们没有把百姓手里的锄头换成尖刀,也没有将种粮食的土地变成鲜血淋漓的沙场。

他们看起来什么也没做,但有些没做的事,却比做了千万件别的事,更需要勇气。

她忽然道:

“我很钦佩这样的人,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胆小鬼。”

叱云南板起了脸,洵梁的话让他愤怒,却已经不让他觉得意外。

他沉声道:

“但却是十足十的蠢蛋。”

洵梁苦笑道:

“如果天底下没有他们这样假扮蠢蛋的人,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的笨人,只怕都要活不下去的。”

叱云南忽然沉默了,隔了很久,才淡淡道:

“所以你们在这世道活不下去,朝堂里更活不下去。”

他又道:

“即便在我的府里,也是活不久的。”

洵梁不知为何,忽然想到了那位叱云府里庶出的小姐。

她忍不住道:

“那如果有呢,你会杀了他?”

叱云南平静道:

“我的府上不养废人。”

她扯了扯嘴角,苦笑道:

“还好我是活在山里的。”

叱云南扬起嘴角,冷笑了一声,

这声音迅速湮没在了嘶鸣的风雪声里。

只有他知道,朝廷上的血泪,和沙场上的一样多。

弹劾他的折子,倘若垒起来,只怕比这傻子都还高。

从他儿时的记忆起,想让叱云家倒霉的人,就从来没少过。

这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人都想来试一试。

有的是状元及第,平步青云,皇上给的恩典来的太快太多,渐渐丢失了宦场沉浮里曾经最宝贵的谨慎品格。开始觉得自己得到的东西,越来越不能满足,眼红的却越变越多,。

终于有一天,看着觉得叱云家的牌匾时,不只觉得忌惮,还觉得大的碍眼。

也有党羽渐封的高臣,他们在朝廷里也待了太久,从青丝到花白,他们的爪牙足够多,已经足够推翻叱云家这多吃多占的头狼。

他们与那些冒失的年轻人不同,他们在这根红线里得到的其实已足够多,但他们想得到的更多,就只能推翻头狼的规矩,撞破这根红线。

但这两种人,叱云家并不怕。

他们都是同丘之貉,说到底不过一棵树上的几只黑乌鸦。

只要叱云府里的人还上战场,就没人动的了他们。叱云家的军功,却远比这些文官的勋章更闪亮。

有野心的圣上,往往愿意豢养和他分吃皇粮的狼。

但有一种人,是让叱云家真正害怕的。

那就是真正的忠臣。

他们自己就是圣贤之道,心无所缚,毫不畏惧,他们中间有些人,已是几朝元老,他们送走的先帝,又目睹当朝的皇帝长大。

尤其是那些做过帝师的人,他们对圣上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平凡的人臣。

他们总在夜半惊醒,发自肺腑的为圣上觉得不安和危险,他们提防叱云家的军权太重,而前线又常常太远。

更不用提,朝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这白日青天下的秘密——

每个做将军的都会吃空晌,从大秦到北魏,这恐怕是连诸葛孔明,也解决不了的后勤难题。

他们年纪越大,睡眠也越来越少,担忧的时间便变得更长。

终于有一天,联名的折子,铁铮铮的证据,摆在了朝堂之上,天子的案前。

朝堂里立着衣冠齐整的上百位大官。

没人发话,连皇帝也在沉默。

只有腊月的风刮过正厅,带来突兀的嘶鸣。

这种折子,和写折子的人。

若放在平时,已经足够让任何一个人官袍离身,锒铛入狱。

哪怕他位极人臣,哪怕他巧令善辩。

皇帝信任这些老臣,即使没有这些证据,有些人的品格就是一本千万字的活奏章。

他们还没开口,就已经写在了圣上的内心里。

可他们弹劾的偏偏是叱云南。

皇上开始头疼。

大战即发,百万的边境大军,还在等着这位少年将军“休假”回去。按照原定的日程,二十日之后,他们就该一鼓作气攻破了邻国的城门。

粮草已齐整、马鞍已擦亮。

皇帝不吭声,他比谁都难受。

也许这一刻,他也会觉得,当皇帝也并不是一件时时刻刻都令人开心的事。

叱云南现在都还记得,

自己当时站在高大的正殿里,他才刚成年,叱云家的重担却已全压在他身上。

他是朝廷众臣眼中的一品武将,天子口中的少年将军。

他是这叱云家最后的希望。

他虽读过上百卷的兵法,风寒烈日里苦练了十多年的功夫。

但他却很年青,对官宦之事也是一知半解。

他听着那些老臣们口中铮铮之词,看着他们交给皇帝的,本该送到千里之外的,自己的亲笔信件,忽然觉得全身血液都在逆流。

他以为这就是别人所说的,大势已去,命已转舵。

今日下朝之时,叱云家百年基业,已葬送在自己的一个不经意的不谨慎里。

他甚至连悔恨的情绪都不太多,心里一片麻木。

好在他麻木的时间并不太久。

那些在战场上蕴育而生的,燃烧起来的活下去的意愿,忽然汹涌着向他扑来。

假如沙场的刀没有杀死他,朝堂的嘴舌当然更不能。

他已一瞬间冷静下来。

皇帝看着前方,一言不发。

他的视线既没有落在那些激动伏泣的老臣身上,却也没看着叱云南。那些证物,在皇帝手边的案几上,大殿的风吹的它们哗哗作响,他却好像什么也没看见。

叱云南忽然想到姑父的一句话,

无论这朝廷里可怕的风言风语有多少,都不必太担心。天子才是一言九鼎的那个人。

天子没说出口的话,无论什么事,永远都有挽回的余地。

叱云南心中冲动,正欲开口。

但有一个人却比他更快!

文官的队列中,忽然窜出了一个人。

这个人正是李尚书,他的姑父。

李尚书激动的跪下,拖着年迈的身子,笨拙的移动到大厅中央,他还没开口,热泪却已从苍老的眼中滑出,他颤声道:

“皇上,皇上万不可听那不实之言啊,叱云将军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舍身忘死,一心想报答圣上的栽培之恩,事事以大魏的江山社稷为重。自叱云将军自封将以来,朝廷打了多少以寡敌众的硬仗,皇上心里一定都记得。攸城之战,叱云将军领轻骑、度陈仓,披星戴月、暗袭敌军,后援粮草供应不上,将士忍饥挨饿,以野果野草果腹。叱云将军后背旧伤未合,却连日奔波,伤口溃烂,险些丧命,终于将攸城守将擒于埋伏之下,皇上,皇上,叱云将军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大魏,为了皇上您啊!”

李尚书声嘶力竭,他抬头看着高高在上的天子,布满皱纹的脸上又流下两行热泪。

人人都知道,叱云南打仗,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

挨饿受苦,也是戎马军旅的常事。

但这话从李尚书的口中说出来,却似乎带着苍凉的潇潇之意。

皇帝沉默了,半晌,长长叹了一口气。

这贪空饷,跟这打仗打到千钧一发时缺吃的,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所以朝廷众臣心里听着,却都埋着头,不吭声。

李尚书见皇上犹豫,知道已有回转的机会。他颤抖着,嘶声道:

“皇上,叱云将军赴汤蹈火,鞠躬尽瘁,到头来却换得这一纸弹劾!若让这般谗言得逞,这天下还有谁肯为朝廷卖命打仗?如今正在前线以命相搏的将士们心中作何想法,如何安定军心啊?臣认为,此类奸臣蓄意栽赃,扰我大魏风气,长期以往,必将使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忠臣不敢尽忠,奸者肆无忌惮啊,皇上。。。皇上明察啊!”

李尚书说完,并没有立即起来,他整个人浮在冰冷的地板上,埋头恸哭。

朝中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也想不出,平时不苟言笑的李尚书,竟然在危难关头,有这样充沛的情感演绎本领。

就连叱云南,也微微怔住了。

他也不知道姑父还有这样的一面。

李尚书的年纪早已不轻,他膝下一双儿女,儿子比叱云南还大几岁。

他的头发和胡须几年前已开始花白,背也逐渐弯驼。无论任谁,瞧见一位老人,趴再这样又硬又冷的地上痛苦的哭泣,就算是冻石做的心肠,恐怕也会不由得会心软一下的。

皇帝终于道:

“李尚书,你年纪已大,膝盖也不好,不必这样跪着,这封信是否真是叱云将军所写,还有待证实”

这句话,就如同在平静的煮着一锅水的大炉里,呲的一声掉进了而一块烧红的铁。

比证据更管用的,永远是皇帝的话。

老臣们忽然开始恐慌,皇帝这预料外的态度,忽然剥掉了他们所有的自信,他们的脸色已开始发青。

如不能证实,那就是污蔑。污蔑一品大将军,那也是杀头的罪。

朝堂上的弹劾,永远非此即彼,不存在是是而非。

李尚书的眼中,却乍然浮起了难以抑制的喜色。但他再高兴,也不敢真的站起来。

皇帝道:

“无论叱云将军所做何事,也与你毫不相关,李尚书不过为朝廷着想,朕已明了你的心意”

全朝上下都知道,李尚书娶了叱云南的姑妈。

皇帝看起来既不焦躁,也不愤怒。却忽然道:

“叱云南,你可知罪”

叱云南已等了多时,他撩起袍子,重重跪下,整个朝堂,都听得见咚的一声响。

他一字一句道:

“皇上英明,臣一向忠心侍主,万死不辞,不知何罪之有!”

李尚书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这少年虽然年纪很轻,但这标准的答案好歹还是知道的。

皇帝道:

“这可是你的亲笔信件?朕已瞧过了,与你的字迹多有相仿之处,你如何解释!”

是“多有相仿”,而非“完全一样”

满朝廷的人心中一片唏嘘。

天子一言,便可颠倒乾坤黑白。

李尚书如受到鼓舞一般,又仿佛怕叱云南欠缺经验,连忙抢在前道:

“皇上,您在朝堂之中,有所不知,这民间江湖里,混杂着各种奇门异术,有一种人,可将别人的字迹仿的惟妙惟肖,如出一辙,甚至是本人见了,他自己也要辩看良久啊。”

李尚书说完,好像久久不能于怀一般,连磕了几个响头,口中念叨着“请圣上明察秋毫”。

这朝堂的地板,是上好贡岩铺成的。

这用来铺地的砖,首先得要十分坚硬,十分密实。然后才是好看。平日里,即使是一个青壮年用力在这地上踩两下,也发不出多大声响,最多几声闷响。

但李尚书这几个响头,却砰砰砰,敞亮的响了好几声,满朝文武都听见了。

这人当了大半辈子的官,早已位高权重。

他自己的尊严,他早也看的比人生中大部分的事和都更重要。到了他这样的年纪和地位,他已几乎不会轻易向人弯腰,来折损自己来之不易的矜贵。

他的余生,本来只需要坐享别人的阿谀和奉承。

他的官位和成就,本来也配得上这样的阿谀和奉承。

所以让这种人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不仅叱云南很惊讶,旁边的臣工更是震惊无比。

叱云南跪在冰凉的地板上,但心却灼热的跳着。

他现已瞧明白了,只要皇上不想一个人死,这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死不了的。

他微微抬头,看了一眼还伏在地上正声泪俱下的姑父。

更何况,他还有这样的坚韧裙带,

他们叱云家,任谁,也亡不了了。

叱云南背着洵梁,一步一步的踩着厚实的积雪向前走。

背上的人一声不吭,不知道是不是睡过去了。

这么冷的天,这么大的雪,竟然也睡得着?

但叱云南却顾不得理她,他还在回忆记忆中那天朝堂上发生的事。

那天也很冷,也已快要近腊月。

跪在地上的滋味当然不好受,但他却毫不介意这刺骨的凉意。

他刚才,才在这峰回路转的岔口上,扳转了这生死的大局。

之前弹劾的老臣,现在已经不在这朝堂之中了。

地上还有血迹,这是方才一位老臣的血,绝望到癫狂时,一头撞在柱子上,说什么要已死相谏。

他的身躯虽已形同枯槁,血却是鲜红色的,刺目的鲜红色,仿佛和年轻的生命一模一样。

血迹也很快被清扫干净了,好像这一切什么也没发生过。

但空气里,却好像有除不尽的血腥味。

叱云南看起来更加平静,但心脏却跳得更加厉害。

他耳边,仿佛还在回响那些老臣歇斯底里的叫喊声。

年轻的侍卫,像拖麻袋一般,轻易的拖走苍老的身躯,那老臣却还在嘶声道:

“皇上,皇上万不可被这奸吝之人蒙蔽视听,叱云南欺上瞒下,谎报军力,贪图空饷,包藏祸心,是死罪,是死罪啊”

皇上在高高的案几后,微不可闻的叹了一口气。

老臣在经过叱云南时,他忽然仰天大笑起来,笑声又萧索又凄厉,好像府里寒冬时飞来的夜枭。

他一边笑,一边泪水纵横而下,他朝着叱云南道:

“叱云将军,老朽这就去了,将军日后必定飞黄腾达更甚以往。但将军只需听老朽一句,将军有朝一日倒霉之时,会比老朽凄惨千倍、万倍的,哈哈哈哈——”

叱云南皱着眉看着他,一言不发。

他赢了,叱云家的地位更稳了。

但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心怀赤诚,却落到这种境地。

他简直不知道,自己应该先庆幸自己保住了祖宗家业,还是先惋惜这廉价的耿耿忠心?

叱云家最终还是倒了,老乌鸦嘴说中了全部的事。

或许老臣被拖走的时刻,圣上已经拍板了他的命运。

皇帝若要除掉一个人时,

无罪和有罪,已没有本质的区别。

更何况叱云家既不规矩,也不清廉。

皇帝只需要等待,等待一个贴心的人,刚刚好呈给他一个铁证如山的证据。

再之后,李未央这个疯女人就出现了。

叱云南心里叹了一口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他读过的史书里,不光是记载着别人的结局,也记着自己的下场。

他幼年时,

也曾义愤填膺,为范蠡、韩信不平

也心凉汉高祖登基后,翻脸算旧账,手刃功臣。

庆幸魏帝心宽豪爽,功罚分明。后来才知,

这天下的皇帝,当的久了,便都成了同一个人。

叱云南薄如刀刃的唇紧紧抿着,牙关也咬合着。

朝廷里的明枪暗箭,多少人几十年来睡不了一个囫囵觉。

回想起来,这些年里,

睡的最安稳最踏实的时候,竟然是在边防线上的军营里。

至少在战场上,他看得见自己的敌人在哪里。

起标题真的无奈,发现这几章的标题连起来看很像动物世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章 幸存之狼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