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市图书馆比平时热闹许多,物理竞赛讲座的报告厅里坐满了人。我和林砚之到得早,选了前排靠中间的位置,桌上摊着笔记本,晨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落在纸页上,暖融融的。
“听说今天来讲课的老师是去年国际奥赛的金牌教练。”林砚之翻着手里的资料,眼睛亮晶晶的,“我之前看过他写的论文,思路特别清奇。”
“那可得好好记笔记。”我笑着打趣,“说不定以后竞赛能用上。”
他认真地点头,从书包里掏出好几支不同颜色的笔:“红笔标重点,蓝笔写推导,黑笔记例题……”看着他条理分明的样子,我忍不住想起第一次在自习课上和他讨论数学题的场景,那时的紧张和试探,如今都变成了自然的默契。
讲座开始后,老师果然没让人失望。复杂的力学模型被他拆解成简单的受力分析,抽象的电磁场原理用生活里的例子一讲就通。讲到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结合应用时,他突然提问:“有没有同学能说说,这两种守恒定律在解题时最容易混淆的点是什么?”
报告厅里安静了几秒,林砚之轻轻碰了碰我的胳膊,用口型说:“适用条件。”
我立刻举手,站起来回答:“动量守恒的条件是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而能量守恒是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系统中成立,两者的适用场景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
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很对。很多同学出错,就是因为没吃透‘条件’二字。物理的魅力就在于此,每一步推导都有依据,每一个公式都有边界,就像做人做事,得先明白‘可为’与‘不可为’。”
坐下时,林砚之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旁边写着:“说得真好。”我看着他眼里的光,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
中场休息时,我们去走廊透气。阳光正好,透过雕花栏杆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林砚之从包里拿出两个三明治,是他早上在家做的,火腿鸡蛋馅的,还温热着。
“你爸妈……没说什么吧?”他咬了一口三明治,小心翼翼地问。
我摇摇头:“早上出门时留了张纸条,说和你一起来听讲座,他们没回我,但也没拦着。”其实出门前我犹豫了很久,怕又引发争吵,但想起林砚之说的“路要一步步走”,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心意。
“那就好。”他松了口气,眼里的担忧散去,“我妈早上还给我装了牛奶,说让你也喝点。”说着从包里拿出一盒温热的牛奶塞到我手里。
我捏着温热的牛奶盒,突然想起家里冰箱里也总放着我喜欢的酸奶,想起老爸虽然嘴上严厉,却会在下雨天悄悄把伞塞给我,想起老妈红着眼圈给我缝补磨破的校服……那些被争吵掩盖的温柔,好像在这一刻变得清晰起来。
“林砚之,”我看着他,“等会儿听完讲座,我们去买些水果吧,我想带回家。”
他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好啊,阿姨喜欢吃草莓,叔叔好像爱吃苹果。”
下半场讲座讲到一个复杂的综合题,需要用到好几种守恒定律和几何知识。老师故意留了个缺口,让大家分组讨论。我和林砚之凑在一起,他画受力分析图,我列守恒方程,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偶尔抬头交换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思路。
“这里应该用相似三角形求距离。”他指着图上的直角,“你看这个角度和刚才的动量方向一致。”
“对!”我恍然大悟,“这样就能把速度分解到同一直线上了。”
我们一起推导出答案,举手汇报时,老师看着我们的解题步骤,笑着说:“两位同学配合得很默契,这种互补的思路,正是解难题的关键。学习如此,生活也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懂得借力,懂得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走出图书馆时,阳光正好。我们提着沉甸甸的水果篮往家走,草莓的甜香混着苹果的清香,很舒服。路过街角的花店,林砚之突然停下脚步,进去买了一小束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迎着光,灿烂得像他的笑容。
“给阿姨的。”他把花递给我,“向日葵看着就让人开心。”
我接过花,花瓣上还带着露水,暖烘烘的阳光落在上面,像撒了层金粉。
快到巷口时,远远看见我妈站在楼下,手里攥着围裙的角,眼神里带着焦急。看到我们,她明显松了口气,快步走过来:“跑哪儿去了?午饭都快凉了。”语气里没了之前的严厉,只有藏不住的关切。
“去听讲座了,还给您买了花。”我把向日葵递过去,声音有点不自然。
我妈愣了一下,接过花,指尖轻轻碰了碰花瓣,眼眶突然红了。她没再说什么,只是转身往家走,脚步却比平时慢了些,还特意等了我们两步。
林砚之冲我眨眨眼,做了个“加油”的手势,转身回了自己家。
上楼时,我妈突然说:“那个……下午有空吗?你爸说想跟你聊聊物理题,他年轻时候也喜欢这个。”
我愣在原地,看着她手里的向日葵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突然明白,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其实都藏着转弯的可能。就像讲座里说的,守恒定律有适用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也需要找对方式——或许不是激烈的争辩,而是像这样,带着一点温柔的坚持,一点耐心的等待,和一束迎着光的向日葵。
这个夏天,好像真的在慢慢变好。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