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偃海没有动,静静听着,神色中满是欣慰,透过面前的铁栏,眼底渐渐浮现出另一道人影。
是萧从筠。
林偃海比萧从筠年长几岁,是家中独子,父母靠着几块地供他读书科考,好在林偃海也算得上是争气,连中三元,初职便任翰林院修撰。
冲着连中三元的噱头,不少世家大族有意拉拢,向林偃海抛去橄榄枝,但林偃海硬是凭借着铁打的处事原则——复见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诚而已矣①,将橄榄枝一一折断。
十七岁初入京中,抱着一腔热血将院中二世祖得罪了大半。
用现下林偃海的话来说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可当时的境遇却并非如此。他科举入仕为的就是北襄盛世,与权贵为伍笔尖指向的是国之根本,那些扬名的文章不过废纸一张,这条路没有生道。
可他林偃海一口一句为天地,为生民,没权没势,也不过是死路一条。前者是百姓没有生道,后者是他没有生路。
林偃海只能捡起这破碎、一文不值的怀抱,站在朝堂之末,等待着被群臣一点点啃食殆尽。
但就在这个时候,萧从筠出现了。她给了林偃海第三条路,一条有生道的路。
那时的林偃海惶恐难安,说自己是个少无世用,长乏机变的樗栎之材,而萧从筠只是笑着对他说了八个字。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此后几十载,林偃海步步高升,青云直上,记得最清楚的,仍旧是这八个字。
人影消散,林偃海看见的是苏苡的脸。
他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这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苏苡不同于其他孩童,她是萧从筠苏卓禹的孩子。
①复见天地之心:本句出自《易经》,是复卦的核心思想,意指通过复卦可以洞察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天地之心”的解释不一,有人认为是天地孕育万物的仁德本能,有人认为是支配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与道德属性,“心”则是“仁心”“博爱”的表达。
如张载《横渠语录》提出“为天地立心”,即人通过道德修养(如仁,义,礼,智)彰显天地的仁德,使天地之心得以落实。
另外,“天地之心,诚而已矣”是由程颐提出,他认为“诚”是万物按本性运行的体现。
因此,在本文中,统一解释为: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仁心,以仁爱之心影响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真诚相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路(下)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