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特使巡县

嬴政“退朝”的余音尚在殿梁间缭绕,那道准许试点的决断已然如同插上羽翼的敕令,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咸阳宫的每一个角落,并迅速向帝国的经络——各级官署蔓延。天工司丞吴柒,被陛下钦点为“频阳新政特使”,全权负责在频阳县试行新法的消息,像一块投入平静(至少表面如此)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比朝堂之上的争论更为深远和复杂。

诏命下达的第三日,便是启程之期。

咸阳东门外,秋风已带肃杀之气,卷起官道上的尘土。没有盛大的仪仗,没有百官相送的场面。只有三辆看起来颇为朴素的安车,以及一小队约二十人、身着轻甲、神色冷峻的郎官骑兵。这是嬴政亲自指派的护卫,既是保护,亦是监视。

吴柒站在为首的那辆安车前,他已换下那身彰显身份的“天工司丞”官服,穿着一件深青色的寻常官吏常服,外面罩着一件御寒的黑色斗篷,看上去更像一个出外公干的普通文吏,唯有腰间悬挂的那枚新铸的“频阳新政特使”银印,在秋日的阳光下偶尔反射出一丝冷硬的光泽,昭示着他此行非同寻常的使命。

与他同行的,除了护卫,还有寥寥数人。一名是来自丞相府的令史,名叫程邈,年约四旬,面容古板,精熟秦律条文,是李斯“推荐”而来,美其名曰“协助特使,确保新政不违秦法根本”。吴柒心知,这既是李斯的眼线,也是一道紧箍咒。另一名是治粟内史署派来的年轻计吏,姓白,对数字颇为敏感,负责协助管理试点所需的钱粮账目。还有一名是吴柒自己向将作少府借调的年轻匠作吏,略通工坊营造之事。

这支小小的、成分复杂的队伍,便是承载着帝国“优化”希望的第一批执行者。

“吴特使,时辰不早,该启程了。”郎官队的率长,一名面容冷毅的都尉,上前一步,拱手提醒道,语气公事公办。

吴柒点了点头,最后回望了一眼那巍峨高耸的咸阳城墙,以及城内那权力交织、暗流汹涌的宫阙。他知道,从踏出这道城门开始,他便从那个在帝王羽翼下、凭借“天书”奇技周旋的“待诏”、“司丞”,真正走向了帝国治理的前线。那里没有嬴政的直接庇护,只有实实在在的民情、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以及无处不在的、来自咸阳的审视目光。

他深吸了一口带着凉意与尘土的空气,转身,登上了安车。

“出发。”

命令下达,车轴辚辚,马蹄踏踏,这一行看似单薄的车队,承载着不为人知的沉重使命,驶上了通往频阳的官道。

消息总是比车轮更快。

几乎在吴柒车队离开咸阳的同时,关于“新政特使”即将抵达频阳的消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先一步传到了频阳县寺(县衙)。

频阳县令王贲(与大将王翦之子同名,非同一人),一个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吏,接到消息时,正与县丞、县尉等一众属官在二堂议事。他捏着那封来自郡守府的公文抄件,眉头紧紧锁成了一个“川”字。

“新政特使……全权负责试点……”王贲放下公文,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浓浓的忧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朝廷这是要在咱们频阳,动多大的刀子啊?”

县丞是个瘦削的中年人,低声道:“明府,听闻这位吴特使,便是前些时日朝堂上提出‘试点’之策的那位天工司丞,深得陛下信重。然则……丞相府似乎对此颇有微词。此番前来,还带了丞相府的程令史……”

话未说尽,意思却明白。这位特使背景复杂,来头不小,但朝中争议极大,他们这些地方官,一个不慎,便可能成为神仙打架下的牺牲品。

县尉则更关心实际:“特使全权,那我等县寺所属,是听特使的,还是依循旧制?若生冲突,该当如何?还有,这‘新政’具体要如何行法?赋税?徭役?律法?总得有个章程。”

堂内一时沉默。所有人都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他们习惯了在严密的秦法框架下按部就班,如今突然空降一位手持“全权”特令的上官,要推行一套未知的“新政”,这无疑打乱了他们固有的节奏,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王贲叹了口气,站起身,“吩咐下去,洒扫庭除,准备迎接特使驾临。一切……等这位吴特使到了,见机行事吧。都打起精神来,莫要让人抓了错处!”

整个频阳县寺,因为这位即将到来的“特使”,陷入了一种紧张而忙碌的等待之中。

而此刻,行驶在官道上的吴柒,正闭目养神。脑海中,【基础优化推演】模块正悄然运行,不是计算具体数据,而是在模拟着抵达频阳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推演着与当地官吏、豪强、乃至普通黔首的接触策略。

他知道,自己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改良措施,更是一套冲击现有利益格局和思维惯性的理念。前方的频阳,绝非坦途,而是一片需要小心翼翼去开垦、同时也布满陷阱的试验田。

车轮滚滚,向着那片未知的领域,坚定而又谨慎地前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