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秋秋六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
开学第一天,盛府特意派了马车来接人,帘子掀开,露出盛尧的笑脸:“秋秋!过来姨姨抱!”
平日都很乖的秋秋,这会儿一步三回头,委委屈屈地迈出家门。
清殊乐呵呵挥手:“赶紧去啊,你姨姨等你呢。”
可算送走小家伙了!
在家里这段时间,清殊算是领略了为什么现代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就会狂躁。
高门里的孩子很小就开始读书习字,秋秋去年才开始认字,算是很晚的。
本来嘛,清殊不算个鸡娃的家长,学习凑合就行,也不用太厉害。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发现自家闺女忒笨了!
一天学十个字,她能错九个!看着是在认真听,实则在走神,见到小乖就精神,一念书就犯困!
清殊很焦虑,晚上偷偷跟晏徽云说:“咱闺女脑子不会有问题吧?”
晏徽云特意告假,回家观察了一天,拧着眉说:“年纪小,不专注,应该是正常的。”
清殊不信:“那你五岁的时候认识几个字?”
晏徽云:“我那会儿读书早,三字经会背了。”
清殊沉痛叹息:“我也认得几百个字了。”
夫妻俩沉默片刻,俱都无言。
“唉,不喜欢读书就不喜欢罢。”清殊宽慰自己,“等长大些就好了。”
晏徽云:“要不习武吧,送到乐绫那去。”
“……”清殊不赞同,“等她大点再说,现在太小了,不抗揍。受伤了我心疼。”
晏徽云想了想:“算了,我也心疼。”
两个人同时叹了口气。
秋秋在家放养了一年,终于,刚满六岁就被打包送去盛府女学。
如今的女学早就不局限科目,因为有官方的支持,所有女子无论出身均可入学。只是盛府里面的学堂还是专供高门家的孩子,工坊里的学堂专供平民百姓。
工坊学堂的模式通过曲家商道的传播,再经由皇后的官方懿旨,逐渐开立在武朝各地,女子上学不再成为新鲜事。
这样一来,女性人才辈出,反哺女子工坊事业,各行各业不断涌现优秀女性的身影。
有竞争便有比较,女子学堂早就不务虚,学的都是实在的知识。高门本就有底蕴,刚入学的孩子们大多在家就念过书,一到学堂便轻松赶超同窗。
这位被赶超的同窗,正是晏家秋秋是也。
捧着被掌教娘子评为丁等的考卷回来,秋秋霜打的茄子似的。
正好一家人在曲府过中秋节,她这小模样,可把大人们心疼坏了。
曲思行向来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当下就刚正不阿道:“一定是秋秋看错题了,对不对?下次仔细点。”
秋秋虽然学习不好,人却诚实:“大舅,我没有看错题,是我做错了。”
曲思行:“……”
清殊早就预料,忍着笑,小声嘟囔:“你们平日老夸她,夸得小尾巴都翘上天了,我为着她学习的事头疼,你们还不信。”
某出名才子袁郎君淡淡道:“她还小,开窍晚的孩子更聪明。”
清兰仔细看过考卷,她正是学堂教书的,最知道孩子容易错的题目是什么。结果发现卷子上就没几个对的。
她认真找补:“秋秋基础弱,才开始学呢,慢慢来。”
清殊叹气:“三字经学一年了。”
袁兆看向晏徽云,后者点头,默认孩子学习进度迟缓这件事。
秋秋只为考试忧愁了片刻,这会儿回到家就什么都忘了。
她到哪里都要带着小乖,小乖已经是一只大狗狗,雪白的毛毛干净蓬松,秋秋抱着它玩。
清懿一面招呼秋秋吃饭,一面道:“读不好书,却未必做不好别的事。她要是实在不喜欢,你们也别逼着。”
清殊举手:“我可没有。”
晏徽云哼了一声:“就差我们替她做功课了。”
清懿莞尔,等大口吃饭的小孩吃饱喝足,才问道:“秋秋,告诉姨母,你喜欢做什么事?”
秋秋晃着腿,想了想,仰头说:“我喜欢和小乖、小黄、小灰、小橘玩!”
清懿笑:“除了这些呢?”
秋秋声音低了下去:“没有了。”
“那也很好。”清懿赞赏,“说明我们秋秋很会照顾小动物。”
小乖配合地汪汪叫,趴在秋秋腿上。
秋秋高兴地摸它的头,“姨母,我可以带小乖去院子里玩吗?”
“可以,不要跑太远。”
“嗯!”
说着她便坐上自己的小木头车,车子是清殊画图,晏徽云找人订做的,是送给秋秋的四岁生辰礼物,她很喜欢,一直玩到现在。
车子有四个轮子,顶上搭着小棚,天晴下雨都不怕。小乖默契地叼起绳子,拉着车子慢悠悠跑。
屋里的大人们不约而同地看向院里的小人儿。
只见曲思行率先叹了口气:“看她这么快活,哪里忍心逼她念书。”
众人心中想法皆是如此。
院中,小乖累了,秋秋正要下来,袁兆却帮她推起小木车,于是又快乐地玩了起来。
清懿看着男人陪孩子转了一圈又一圈,眸光淡淡。
清殊注意到姐姐的神情,忽然想起曾经听过的只言片语。
上一世,他们有过一个未出世的孩子。时过境迁,倒不是说内心掀起波澜,抑或是移情到秋秋身上。
只是偶尔一瞬间,大概想起了那个孩子。无关遗憾和后悔,仅仅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