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嫁娶

次日苏府又起了喧哗,因着今天是苏家家主苏幕从剑南归来之日。不料车驾未抵京畿,先被御前黄门拦在官道接旨入宫。

赵氏捻着佛珠在堂前踱步,檀木珠串咔嗒作响,青砖上投着团扇摇晃的碎影。

苏云书绞着绣帕,连素日最爱的金丝蜜饯都未动半块。苏锦书望着众人,想起幼时初入苏府,也曾这般屏息候在厅堂,等那位素未谋面的“父亲”决定自己命运。

苏府风风雨雨多年,姐妹二人察言观色乃是一流本事。即便嚣张如苏云书,此时也不敢造次。

早年间,苏幕也是一介意气风发的少年,铁骨铮铮的谏臣,曾令朝堂为之震动。

那时候他常常因为得罪人、得罪先帝而被扣留在朝,那时的苏府也是一样收不到消息,徒留老小忧心忡忡。

后来,苏幕因参与了先帝在时的一场政变,误被卷入反叛风波,贬官,冷落,看尽人性凉薄。

此后便一改不惧人言的行事风格,而是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变成了一个老练的政客。

被贬后的苏幕为了重获盛眷,便时时观察在夺嫡之争中,他有无可乘之机。最后终究是用尽手段,费尽心机,辅佐当今圣上击败了那先太子夺得了皇位,他也有了从龙之功。

所以新皇登基,恭贺新政,他作为升迁的官员之一,从四品学士升为三品按察使司,深受倚重,一时之间又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此后苏府中人,从主母到小厮,便再也没有这种翘首企盼的时刻了。

苏幕的正妻赵氏是苏家唯一的当家主母,掌管家中大小事务。早年的正房主母乃是苏幕之母,老太太因目睹苏幕罢黜之后性情大变,怒其不争,早早离世。

如今的赵氏为人精明干练,手段强硬,难以容人,唯我独尊,府中上下无不敬畏三分。

可是现如今,苏府早上就知晓苏幕被召见入宫,一直到中午尚未有任何消息,整个苏府上下人心惶惶。

赵氏起初还气定神闲,一直到用过午膳以后,便忍不住地焦躁了起来,频频派人打探消息,又命丫鬟去厨房准备一些点心,以备随时迎接老爷归来,又遣人去看圭表几时几刻,又问秋英怎么今天钟鼓楼的声音响得如此之慢。

一时之间正房竟然显得很热闹。

暮色四合时朱门轧轧作响,苏幕官袍未褪便踏入正房。紫藤花影在他肩头碎成斑驳的残红,脸上无喜无悲,一副暴风刚过的疲态。

他进门便瞧见苏云书和苏锦书两个人在房内站立起身,便挥了挥手,让她们赶紧回去。二人向爹爹告辞,转身走了。

正房里,赵氏哀哀切切地挽着苏幕坐下,屏退了房间内的所有丫鬟婆子,赵氏急急从秋英手中亲自接了云雾茶,见他三指摩挲着官窑盏却不饮,心知山雨欲来。

直到苏幕叹罢,又沉默良久。窗外有一阵微风刮过,带着花香传入屋内,香气氤氲。苏幕闻着,感觉到浑身的凉意消退了许多,才好像刚刚反应过来自己在家,便恍若呢喃般说道,“宁家保不住了。”

赵氏正欲说话,苏幕又抬手,继续说道,“但是不是大祸,除了宁知远,其余宁家的荫功官职暂且不动。”

赵氏顿了许久,才慢慢张口,“那……宁知远如何处置?是真的要反?”

苏幕冷笑,言语里没有温度,“你也不信,对不对?圣上看他腿也没了,可怜他留了个爵位,不然死路一条。”

两人一时之间都陷入巨大的,由震惊带来的沉默。

宁家几代朝廷重臣,沥血竭诚,宁知远本人刚过弱冠之年便出兵征战,婚姻、功名、祖荫全都推开,几乎把所有年华都献给了战场,数不清多少次死里逃生,又屡屡化险为夷,如今落得如此下场。

纵是铁石心肠之人看了,也要肝肠寸断。

许久,苏幕摸了摸茶杯,又叹了口气,“伴君如伴虎啊,还是当个文官好,跑跑腿,写写字,讨帝王的欢心。文过能饰非,武过可就要累及整个家族了。”

赵氏心里想,还是当女人好,这些男人的心思可着实难测,打打杀杀,永无安宁。

“说起这个,那咱们和宁家的婚事,可如何是好?”赵氏盯着宁知远攥着茶杯的手,缓缓说着,考虑跟他们家的这位虎该如何言语,方能达成目的。

“皇帝忌惮宁家的余威,欲钝刀割肉削实权,爵位封号可是一样没动。委屈了云儿,嫁过去以后就别来往了,就当咱们没养过这个孩子。”

赵氏小心翼翼地贴近他,说道,“老爷,我有一言,你先听听如何。”

苏幕沉默不语。

赵氏小心翼翼地说道:“当年婚契只写`苏氏女',倒像是天定的缘分。”说罢将茶盏往东厢方向推了半寸。

苏幕皱了皱眉,想明白了她的意思,手上的力稍稍卸了几分,“你意思是,让锦儿替了云儿?”

苏幕沉默着捏起茶杯,发现茶水已经凉透了。

翌日,东南院落忽成众矢之的。锦书晨起梳妆时,见冬画捧着鎏金妆匣的手都在发抖。

凝神看窗外,外头婆子们忙着往杏树挂红绸,去年晒的杏花茶还封在青瓷罐里,此刻倒像祭奠旧时光的供品。

这两天府内上上下下又是热闹非常,充满了赶鸭子上架,早点结束免得夜长梦多的意思,仿佛一夜之间便要将数月的筹备压缩至极致,只盼着苏锦书能早日出嫁。

尽管婚礼的排场却依然盛大无比,然而其中的匆忙与仓促,唯有两府内之人方能体会。

光看这热闹的光景,府邸内外张灯结彩,杏树上红绸缎带随风飘舞,从朱红色的大门延伸至巷尾,从苏府连至宁府,似一条喜庆的河流,流淌过沿途的每一个角落。

背后却是工匠们日夜赶工,为的是让每一对灯笼、每一条绸缎都能在吉日前准备妥当;而裁缝们则争分夺秒地为苏锦书修制当初给苏云书精心准备的嫁衣。

虽然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两个府中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迫感。苏府的秋英和宁府的何管家不断催促着手下的仆人加快速度,生怕有任何差池。

如今的宁府已不是当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况,来婚宴的人并没有许多,一些是宁家人的生死之交,还有一些来看笑话的宵小之辈,仗着背后有人宁府现在不敢拦,得志便猖狂了起来。

两伙人闹得有点吵,仿佛是为了给宁知远撑场子似的,夹杂着乱七八糟的热闹,留下他在书房内凝神沉思。

书房内陈设雅致,四壁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典籍,围着整个房间全副武装,窗前一盏青瓷灯台,烛光如豆,跳动不安。书房一角,一架古琴静静摆放,弦音未动,却似能听见广陵之音,散乱而迷惘。

宁知远独自坐在轮椅上,焦虑难安。与外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书房内四周静谧得令人窒息,香冷金猊,烛火摇曳着映照在他凝重的面容上。

宁知远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凝神回想着这一场婚约。

在得知要娶的不是宁家大小姐,而是二小姐时,平静接受,心里充满了对苏家二小姐的歉意。

苏幕愿意登门解释,已是难得。苏家大小姐的嫌弃,他也理解。

事实上就连他班师回朝之日都是从城中侧门而入,未敢声张。没有欢呼,没有礼遇,只有他携着一身的心灰意冷。

他回府已养病多日,门前冷落鞍马稀。许久他才想起还有这样一桩婚事,还有这样一个约定。

如今换成苏二小姐,他便猜想,姑娘必然是百般不情愿,最后为了约定做出牺牲。

他本想直接毁约,免得连累了苏二姑娘,没想到当初的婚约求的是圣上赐婚。

圣上只对他的实权感兴趣,为了暗度陈仓,明处的栈道修得漂亮:

爵位一律保留,婚嫁不得耽误。

他对苏家二小姐有印象,少时曾在宫宴上见过一次,后来又去订婚时见过几面,便托人想办法给二小姐捎了封信,信中说明,如今戴罪残身,难以令人如意。

若姑娘有所勉强,不可委屈自己,他可以托父亲家族解除婚约,这其中若姑娘有不便之处,他都可做协调。

若是由他来提出,则一来可以免除苏家势利的嫌疑,二来不耽误姑娘前程,三来皇帝现在忙着削他的实权,这种表面功夫必然会给足他面子。

信中诚恳列出利害关系,希望苏锦书三思后行。他暗想着,估计姑娘托人捎句话,他便知晓了。

没想到收到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份回信。信中说,她不介意嫁给他。

一来,苏家的苏锦书不是势利眼。

二来,她不认为一个征战沙场多年,杀敌无数,平定边患,为国而致残的人会耽误到她的前程。

三来,皇帝自然有他的考量,但是苏锦书只在乎宁知远的考量,宁知远是否愿意娶苏锦书为妻,这才是她苏锦书在乎的事情。

内容不卑不亢,简洁凝炼,冷静理智,和他提出的忧虑条条相合,倒是让他心下暗暗称奇。

最后一封信很简单。

“若阁下不嫌弃,我宁知远愿意娶苏锦书为妻。”

此刻那些苏锦书寄来的信笺被宁知远拿出来,放在书桌上。纸张已被翻阅多次,字迹在烛光下显得柔和而坚定,如水流过,冲淡了他心头浓墨一般的焦虑。

他轻轻抚过娟秀的笔迹,心中交织着期待与茫然。暮色渐深,可窗外亮如白昼,透过窗棂照在他手中的信笺上,为那几行字添上了几分温暖的色彩。

他轻叹一声,将信笺仔细收起,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他想起当年塞外出征前夕,他也是这样挑灯看剑,眺望暮色,手中的烛火明灭。

苏府这边,苏锦书则坐在铜镜前,被一群丫鬟婆子们围着,忙碌地为她打扮。厚重的灯火映照在她清丽的面容上,宛如一幅精细的工笔画。

丫鬟们为她梳理发髻,乌黑的长发被细心地盘成一个精致的凤冠髻,每一缕发丝都梳理得一丝不苟。插上老陈特意给她打造的一副足金的步摇,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接着,冬画给她施粉黛。轻扑一层薄粉,掩盖了平日的淡雅,却并未失其清新。双眉细长而弯,似远山含黛,胭脂抹在双颊,点到即止的红晕让她看起来娇艳动人。

丫鬟们为她穿上嫁衣时,都不由得赞叹起来,这衣服刚赶制好就送过来,是一袭大红色的绣金凤袍,用红绸云锦织就,华丽而庄重。

这本来是为苏云书做的,因为实在赶不及了,所以赵氏便想到拿来给她用,算成嫁妆。

据说苏云书得知后去正房那边闹了一下午,最后赵氏答应云书出嫁时做一套更华贵的,方才作罢。

最后,冬画为她佩戴首饰,是颈间的一个黄金镶蓝田玉平安云纹吊坠。据老陈说是苏锦书的生母所留,曾在她手上失而复得,如今戴在了她的脖子上,华美端方,蓝田玉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陈叔在外围安静地望着她。苏锦书脸上貌似平静无波,但是老陈还是看出她的一些不安。

“害怕了?”老陈得了个空隙,悄悄在她身边说道。

苏锦书摇了摇头,望着铜镜里满头珠翠,忽觉有千钧之重。

“我只是回想着苏府这些年,他们待我其实不薄。”

虽有不快,但是安稳过了这许多年。往后如果还能有这样的日子,苏锦书也算满足,别无所求了。

老陈听罢,也摇了摇头。

“锦书,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随着吉时的临近,府中的气氛愈发凝重,终于等到锣声响起,唢呐跟随,苏锦书披上盖头,搀着冬画的手,跟着宁家的喜娘走进花轿。

盖上盖头前,她看到角落的老陈发狠一般抹了把眼角,露出哭得红肿的眼。

“花轿,起——!”

苏锦书感觉到眼前都是摇晃的红色,耳边都是敲锣打鼓的乐声,震天响。然而,她脑海里控制不住地开始想起流泪的老陈。

老陈在婚成之前赶回来,震惊不已,“是这个意思?让你去嫁宁知远?我真是不该远走,明知道你这段时间难有安生。”

她当时是怎么回答的?

她当时点头,很坚定。

“他在知道我替了云书以后,便与我书信往来询问我的想法。我愿意嫁给他,他也愿意娶我。”

“宁知远残废未必是一件坏事,嫁给他,起码是嫁给一个有教养的人。愿意征战杀敌,我也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好人,这对我来说就够了。”

老陈默然不语,过了良久,颤抖着叹了口气,眼看着窗外杏花簌簌落在嫁衣金凤羽翼上。

“是我对不住你,没照顾好你。去吧,你去了宁家,我也会常常去看你的,和过去一样。”老陈言罢,老泪已经灌满眼眶。

苏锦书也忍不住泪流满面,“陈叔,我们自然是还和以前一样的。”

盖头下的苏锦书察觉到,此刻的自己可能也已经泪流满面了,有红色的泪滴到手上,眼妆应该已经花了。

宁知远在宁府门口,由好友吴越珩亲自推着轮椅,在门口准备迎接。吴越珩身边的李承泽跟在出轿小娘身后,准备一会儿搀着新娘子。

李承泽是当朝公主李茹的侄子,先太子之子,与小姑姑李茹亲厚,常年在吴越珩家,倒是不怎么在宫里。随吴越珩打过几场仗,因此与宁知远也有十分交情。

而吴越珩乃是李茹的相公,是个驸马爷。在成为驸马爷之前,吴越珩和宁知远是生死之交,曾经在边塞合力征战过几次,性情相投,肝胆相照,二人少年时便引为知己。

成为驸马之后,依然是闲不住的性格,但是没有办法再像往常一般常年塞外了,故而事关宁知远的这生死一战,被公主拦下,并未出征。

宁知远回来以后,他俩倒是不惧人言,成为宁府门可罗雀的那几只雀。宁知远也不担心他二人被牵连,毕竟位太高权太重,索性就由他来。

比如现在。

吴越珩看着穿着红色喜服的宁知远满是紧张与忐忑的样子,低头笑了笑,宽慰道,“快跟我当年一样帅了,天下竟有这般美男子。”

宁知远正欲回嘴,吴越珩抬头望着,“来了,别太紧张哦,这苏家二小姐我以前见过几次,可是个妙人呢,一会儿别激动得站起来。”

宁知远凝神屏息,看着花轿落在自己的门槛前面。出轿小娘探进去身子,把锦书接出来,跨过宁家的门槛,他摇着轮椅过去,接新娘子。

“锦书姑娘,请。”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