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林夕的脚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迟疑地停顿了片刻,仿佛内心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挣扎

——每一步都像灌了铅般沉重,指尖无意识地绞着衣角,然后悄无声息地转向,最终选择了远离那个令她心碎的场景。

而就在她转身的那一刹那,眼角余光瞥见顾时韫抬手拂过额前碎发的动作,将那个刺眼的画面留在身后的同时,顾时韫与张老师的对话仍在继续,那些关于实验数据的讨论像细密的针,扎进她早已麻木的听觉神经。

对于顾时韫而言,此刻站在路边与张讲师交谈,确实带着一种难得的、下意识的放松。

这种放松并非源于交谈内容本身——他们讨论的不过是即将共同评审的一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和一些实验室仪器共享的琐事

——而是源于一种认知上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如同精密仪器的校准程序,让他紧绷的神经得以暂时松弛,是他在混沌人际中找到的唯一稳定锚点

张讲师身上那件略显陈旧但洗得干净洁白的实验室白大褂,对于顾时韫来说,就像一个巨大而醒目的“识别标签”,如同图书馆检索系统里的分类编号,帮助他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丝稳定的依托。

在他的世界里,人脸是模糊不清、难以分辨的混沌色块,是令他困惑和不安的源头。

他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通过声音频率、发型轮廓、肩宽比例、惯常的衣着色系、佩戴的金属框架眼镜,甚至步幅间距等23种细节参数,才能艰难地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区分开来,并与其身份对应起来。

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社交风险,每一次陌生的接触都可能是一次小小的冒险。

因此,

他本能地倾向于回避不必要的社交,将自己沉浸在植物世界里。

那里的一切特征都稳定、清晰、有据可查,绝不会今天换了个发型明天就让他认不出来。

就像标本室里的银杏叶片,叶脉纹路永远遵循斐波那契数列,花瓣数量恒定为五的倍数,植物的世界对他而言,是无需人脸识别的宁静港湾

而张讲师,或者说,“穿着白大褂的张讲师”,恰恰是他认知体系中一个相对“安全”的存在。

白大褂,首先是一个极其稳定不变的标志。

它几乎天天出现,掩盖了其下可能变化的日常服饰,极大地简化了识别难度。

其次,白大褂通常与特定的场所(如弥漫着福尔马林气味的实验室、教学楼走廊)以及特定的工作语境紧密相连。

当顾时韫看到白大褂时,他的大脑会自动将其归类到“工作伙伴/学院同事”的范畴,并调取出与这个范畴相关的、模式化的社交脚本

——讨论实验误差范围、安排离心机使用时段、交流PCR扩增效率,这些标准化对话如同预设好的程序代码,让他无需应对突发的社交变量。

这是一种近乎条件反射的关联,能有效减少他因脸盲而产生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所以,

当他在路边遇到“白大褂 女性 中等身高 马尾辫”这个组合时,他的识别系统迅速且“自信”地给出了结论:

这是合作已久的张讲师。基于这个“成功识别”带来的微弱信心,以及身处熟悉的校园环境,他的状态自然比面对完全陌生的人时要松弛许多,连握着文件夹的手指都不自觉地放松了两毫米的力度。

那个被林夕捕捉到的、略显轻松的笑容,正是这种“认知安全区”内的自然产物。

那笑容或许只是对张讲师某句无关紧要的闲聊(比如“今年秋天园子里的菊花开得不错”)的礼貌回应,或许是因为工作协调顺利而产生的一丝满意,与张讲师本人是谁,并无太多深层次的关系。他只是在一个自己觉得“可控”的社交情境里,做出了符合该情境的反应,就像设定好参数的机器人对特定指令做出的标准反馈。

然而,

这一切建立在“识别符号”稳定基础上的“安全感”和“松弛感”,对于悄然退场的林夕而言,却是构成伤害的利刃。

她无法看到顾时韫大脑内部那套复杂而艰难的识别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她只能看到她所看到的表象:

她喜欢的男人,对着另一位女性露出了她很少见到的放松笑容,并且,彻底地忽视了她的存在,仿佛她只是秋日午后一缕无关紧要的风。

她的超忆症,此刻像一台冷酷的高精度记录仪,不仅记录着顾时韫的那个笑容

——唇角上扬15度,左眼尾细纹比平时多了两条,记录着他目光扫过她时的空洞——瞳孔没有丝毫收缩变化,如同透过玻璃窗看窗外的落叶,更开始疯狂地对比、分析、放大每一个细节。

为什么他能对张老师笑?因为张老师穿着白大褂。那白大褂代表的是熟悉、是工作、是稳定不变的标识。那是他能理解和把握的“符号”。

为什么他认不出我?

因为我穿了一件新外套。

这件焦糖色羊绒外套不在他已有的、关于“林夕”的识别数据库里,数据库里还停留在上周那件灰蓝色风衣的记录。

我改变了一个在他看来可能至关重要的“识别特征”。

所以,我就成了“陌生人”。

那么,在他心里,我究竟是谁?

是一个具体的、独一无二的、值得他努力去记住的人?

还是说,我也只是一个需要依靠“树叶胸针”、“特定音色”、“常穿衣物”这些符号才能被识别出来的“集合体”?

一旦某个符号改变,比如今天没戴胸针,或者像现在这样换了一件风格迥异的外套,我就会立刻从他那个脆弱的世界里“消失”,变得无足轻重,甚至不值得他投来一丝探寻的目光

——哪怕只是0.5秒的迟疑停顿?

这些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越收越紧,让她感到窒息。

她忍不住去想,如果有一天,她失去了所有他借以识别她的外部特征——剪短头发、改变声线、摘掉胸针,他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找不到她了?

他们的连接,是否就如此脆弱,依赖于一枚胸针、一件衣服、一种声调,像沙滩上用贝壳拼出的图案,潮水一来就会彻底消失?

而那个穿着白大褂的张老师,却可以如此稳定地存在于他的认知里,轻易地就能获得他自然的笑容和轻松的交谈。

这种对比,让林夕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委屈和不公。

她甚至开始不受控制地回忆过去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上次实验室聚餐他准确叫出穿实验服的实习生名字,却对着换了便装的师姐问“您是哪位”。

有一次,

在教职工食堂,顾时韫很自然地和一位总是戴着顶蓝色棒球帽的保安大叔打了招呼

——那顶洗得发白的棒球帽边缘已经起了毛边,却对旁边一位新来的、没穿保安制服的同事视而不见。

还有一次,

周浩只是换了一副新眼镜——从黑框换成了银边,顾时韫就愣了好几秒,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自己的眼镜腿,直到周浩开口说话才确认是他。

这些以往只觉得是“脸盲症”导致的趣事或小尴尬,此刻在超忆症的大脑里被重新翻检出来,赋予了新的、令人不安的色彩。它们似乎都在印证一个事实:

在顾时韫的世界里,稳定的“外部符号”远比一个活生生的、内在的“人”更重要,更容易被识别和接纳,就像他更习惯通过植物的拉丁学名而非昵称来记忆它们。

那么,

她林夕之于顾时韫,究竟是什么呢?

是那个戴着树叶胸针

——那是他去年在植物园捡到送她的银杏叶标本胸针、有着特定声音

——声纹频率稳定在220Hz左右、穿着特定风格衣服的“林助理”符号?

还是……

一个被他真正放在心里,即使抛开所有外部特征,也能凭直觉感受到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此之前,

她或许更倾向于相信是后者。

他记得她冲咖啡的习惯

——三分糖七分奶,必须用陶瓷杯盛,记得她喜欢坐在资料室的哪个位置

——靠窗第三排的单人沙发,阳光刚好能照到左半边肩膀,会在雨夜送她回家——即使他自己第二天要早起做实验……

这些细节让她觉得,自己在他心里是特别的,是超越了那些冰冷识别符号的。

但今天这一幕,像一根尖刺,猝不及防地扎破了这层美好的想象,漏气的声音在脑海里嗡嗡作响。

或许,

他记得的那些关于她的细节,和记得张老师的白大褂、记得保安的棒球帽,

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都只是他那套赖以生存的识别系统不得不录入的数据?

就像电脑硬盘里按文件夹分类存储的文件,一旦更改文件名就无法被检索这个想法让她不寒而栗,指尖的温度骤然下降了两度。

她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走着,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

——透过法国梧桐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却感觉不到多少暖意。

那件崭新的焦糖色外套,此刻沉重地压在她的肩上,羊绒纤维仿佛都变成了细小的铅粒,仿佛不再是带来愉悦和期待的新装——昨天在服装店试穿时还对着镜子笑了三次,

而是一个失败的、可笑的证明,证明了她试图跨越“脸盲症”鸿沟的努力是多么徒劳,

证明了她在他那依靠符号运行的世界里,地位可能并不像她以为的那样稳固,像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

她无法停止回忆刚才的画面。

顾时韫的笑容——定格在下午3点17分。

他掠过她的、空洞的目光——持续了0.8秒。

张老师那件刺眼的白大褂——在阳光下白得像医院的无影灯。

三者交织,循环播放,每一次回放都像是在提醒她:

看,你的存在,取决于那些可以被轻易改变的外在之物。

一旦失去它们,你什么都不是,连数据库里的一条冗余记录都算不上。

这种认知带来的痛苦,远比一次简单的“没认出”要深刻得多。

它动摇的是她对于这段刚刚萌芽——像早春破土的幼苗、她小心翼翼呵护着的感情的信心,是她对于自己在他心中位置的肯定。

裂痕,并非始于激烈的争吵,而是始于这种悄无声息的、基于不同认知方式的误解和伤害。

他沉浸在自己那套依靠符号获取“安全感”的系统里,像固守在堡垒中的士兵,对此引发的风暴一无所知。

而她,则被困在自己那无法遗忘、无限放大细节的记忆牢笼里,

每一个回忆片段都被放大到4K超清分辨率,独自品尝着苦涩。

熟悉的,对他而言是“安全”

——是经过千万次验证的程序代码,是误差范围可控的实验数据。

对她而言,却成了“不安”的源头

——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随时可能断裂的蛛丝。

阴影,

在她心中逐渐蔓延开来,从心脏的位置开始,

像墨滴渗入宣纸般浸染了四肢百骸,最终笼罩了她原本明亮的世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