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周末,市会议中心内正举行着第十届生命关怀与殡葬文化论坛。
沈熹微提前十分钟抵达会场,在签到处轻轻写下自己的名字。
工作人员看到“归途殡葬服务公司”字样后,眼神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但很快便换上职业性微笑递上资料袋。
“沈女士,您的座位在第三排右侧。”
“谢谢。”
沈熹微接过资料,神情自若地走向会场。
她对这种微妙反应早已习惯,从事殡葬行业五年来,她学会的第一课就是坦然面对社会的偏见。
会场布置得庄重而温馨,不像传统学术会议那般冰冷。
主讲台背景是柔和的浅蓝色,上面印着论坛主题“生命有尽,关怀无限”。沈熹微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翻开会议手册,仔细阅读着今天的议程。
“请问,这里是第三排12号吗?”一个温润的男声在身旁响起。
沈熹微抬头,看见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男士正微笑着看她。
他约莫三十出头,穿着合身的深灰色西装,手里拿着会议资料,眼神清澈而友善。
“是的,这里是12号。”
沈熹微看了眼自己的座位号11号,微笑道。
“太好了,那我就在您旁边。”
男子优雅地坐下,伸出手,
“林佑宁,市第一医院太平间管理员。”
“沈熹微,归途殡葬服务公司礼仪师。”
她轻轻回握,注意到林佑宁听到她职业时眼中没有任何异样,反而流露出真诚的兴趣。
“很高兴认识您,沈女士。我看过您为庄教授设计的‘书香之旅’告别式报道,非常感人。”
林佑宁从公文包中取出一本杂志,翻到其中一页,正是本地一家媒体对那场别致告别式的报道。
沈熹微有些惊讶:
“没想到林先生会关注到这个。”
“我对如何给予生命最终尊严这一课题一直很感兴趣。”
林佑宁推了推眼镜,
“在医院工作多年,我深感我们对死亡的避讳已经到了一种不健康的地步。
而像您这样勇于创新告别仪式,让生者得到真正安慰的实践,实在难能可贵。”
...
会议正式开始前,两人简短交流了对几场主题发言的期待。
沈熹微发现林佑宁不仅对殡葬行业有深入了解,更能从医学、心理学乃至哲学角度探讨生命终结的意义。
第一位发言者是某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他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死亡被“医疗化”和“隐形化”的现象。
沈熹微认真做着笔记,偶尔在林佑宁侧身低声发表见解时点头表示赞同。
“在我们极力回避死亡的同时,也失去了理解生命的重要契机。”教授在台上说道。
林佑宁微微倾向沈熹微,低语:
“这正是我选择在太平间工作的原因。每天面对死亡,反而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
沈熹微会心一笑:
“我完全理解。很多人认为我们的职业阴郁,但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离别,才更懂得相聚的可贵。”
茶歇时间,与会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
沈熹微原本打算独自喝杯咖啡,林佑宁却主动邀请她加入他与几位学者的谈话圈。
“这位是沈熹微女士,归途公司的首席礼仪师,她设计的告别式真正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林佑宁向其他人介绍时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欣赏。
一位年长的教授挑眉道:
“殡葬礼仪师?这倒是我们论坛上少见的一线实践者。
沈女士,您对刚才张教授提到的‘死亡避讳’现象有什么看法?”
沈熹微稍作思考,从容应答: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一直是个敏感话题。
但我发现,当家属敢于直面失去,参与告别仪式的设计过程时,他们的哀伤过程往往会更加健康。
我们的工作不是强化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帮助人们找到表达哀思与爱的恰当方式。”
林佑宁补充道:
“沈女士的实践正好印证了我在医院观察到的情况——那些能够开放讨论死亡、参与告别准备的家庭,在失去亲人后的心理调适能力明显更强。”
茶歇结束后,下一场发言正好轮到林佑宁。
他整理了一下领带,对沈熹微轻声说:
“请祝我好运。”
沈熹微微笑点头:
“您一定会很出色。”
林佑宁的发言题目是《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医疗系统与殡葬业的衔接点》。
他站在讲台上,自信从容,完全不见之前的谦逊低调。沈熹微惊讶于他对殡葬行业的深入了解,尤其是他对不同告别仪式对生者心理影响的分析,精准而深刻。
“在太平间工作十年,我见证过太多不同形式的告别。”
林佑宁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沈熹微,
“我发现,那些能够反映逝者个性与价值的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治愈。
我们需要的不是标准化的告别,而是真正有温度的送别。”
这些话直击沈熹微内心。
多年来,她一直秉持着同样的理念,却很少遇到如此理解她工作价值的人。
发言结束后,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林佑宁回到座位时,沈熹微真诚地称赞:
“非常精彩的发言,特别是关于个性化仪式对生者心理重建的作用,我深有同感。”
“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是我的荣幸。”
林佑宁眼中闪着愉悦的光彩。
中午的自助餐会上,他们自然而然地坐在了一起。
交谈中,沈熹微了解到林佑宁的背景
——医学硕士毕业后,他本可以选择更“光鲜”的科室,却主动申请了太平间管理岗位,这一干就是十年。
“当初很多人都反对我的选择,包括我的家人。”
林佑宁切着盘中的食物,语气平静,
“但他们不明白,这个岗位让我看到了生命最真实的模样。我负责的不只是遗体,还有生者的心灵。”
沈熹微感同身受:
“我选择殡葬行业时也面临过类似情况。
大学同学大多进入了时尚行业,而我却成了‘与死亡打交道的人’。”
“但您不觉得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吗?”
林佑宁放下刀叉,认真地看着她,
“时尚潮流转瞬即逝,而我们做的,是帮助人们在最脆弱的时刻找到力量和安慰。”
沈熹微点头,心中涌起难得的知遇之感。
五年来,除了公司同事,她很少遇到真正理解她职业选择的人。
即使是闺蜜姜悦,虽然支持她,却难以从专业角度理解她的工作价值。
下午的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意外地点名邀请沈熹微分享实践经验。
她稍作迟疑,在林佑宁鼓励的目光中站了起来。
“我是沈熹微,一名殡葬礼仪师。”
她深吸一口气,感受到场内一些与会者投来的异样目光,但很快镇定下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流程的完美,而是理解每个家庭独特的需求。”
她讲述了一个案例:
一位老奶奶去世后,子女们为葬礼形式争执不休。
沈熹微没有简单采用常规方案,而是花时间聆听每个家庭成员的回忆,发现老奶奶生前最爱海边落日。
最终,她设计了一场以“落日”为主题的告别式,会场布置成暖橙色,每位亲友分享一段与老人看落日的记忆。
“仪式结束后,大儿子告诉我,这是他们兄弟姐妹多年来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回忆母亲。”
沈熹微的声音轻柔却有力,
“死亡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告别。一个有温度的告别,是治愈哀伤的第一步。”
...
她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坐下时,她注意到林佑宁眼中毫不掩饰的赞赏。
“您把工作中的感性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他低声说。
论坛结束前,与会者交换联系方式。
林佑宁递给沈熹微一张设计简洁的名片,上面除了联系方式,还印着一行小字:“生命有尊严,告别需温度”。
“这句话说得真好。”
沈熹微指着那行小字说。
“是我从事这一行的初心。”
林佑宁微笑道,
“下周我们医院有个小型研讨会,关于临终关怀的,不知沈女士是否有兴趣参加?我觉得您的实践经验会对我们的讨论很有价值。”
沈熹微犹豫了一下。
通常她会婉拒这类额外社交,但今天的交流让她感到难得的专业共鸣。
她接过名片,也递上自己的:“我很乐意,请把具体信息发给我。”
散会后,他们并肩走向会议中心大门。秋日的夕阳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大厅,在地面上拉长了两人的影子。
“需要我送您一程吗?”
林佑宁礼貌地问。
“不用了,谢谢。我坐地铁很方便。”
沈熹微婉拒道。
“那好,路上小心。”
林佑宁顿了顿,补充道,
“今天与您的交流非常愉快,沈女士。
在这个领域,能找到理念相同的同行不容易。”
“我也深感荣幸。”沈熹微真诚地说。
走出会议中心,晚风已带着凉意。
沈熹微裹紧风衣,向地铁站走去。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顾怀瑾发来的消息:
“会议结束了吗?周晨阳正好在附近,可以顺路接你。”
沈熹微回复:
“已经结束了,我正坐地铁回去,不麻烦周助理了。”
刚放下手机,姜悦的电话就打了进来:
“微微,论坛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帅气的教授啊?”
沈熹微失笑:
“你是小说写多了,学术论坛哪来那么多浪漫邂逅。”
“那可说不准!你可是我们之中最有气质的,要不是选了那个行业,早就...”
姜悦突然刹住话头,
“哎呀,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知道。”
沈熹微淡淡一笑,
“不过确实认识了一位有趣的先生,是医院太平间的管理员,对殡葬行业很有见解。”
“太平间管理员?”
姜悦的声音带着诧异,
“听着有点吓人,不过总比我家那位强,他连恐怖片都不敢看。”
地铁上,沈熹微翻阅着今天的会议笔记,脑海中不时回放着与林佑宁的对话。
确实,能遇到一个真正理解她工作意义的人,实属难得。
这种专业上的共鸣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兴奋。
回到家,她将论坛资料整理归档,发现林佑宁的名片滑落出来。
她拿起名片,犹豫片刻后,将其存入了通讯录。
刚保存完毕,手机响起提示音,是一条新的微信好友申请。
点开一看,验证信息写着:“林佑宁,今天的论坛交流很愉快。”
沈熹微通过申请后,林佑宁很快发来消息:
“感谢沈女士今日的分享,这是下周研讨会的资料,您可能会感兴趣。”
随后发来的是一份精心准备的PDF文件,不仅包含会议信息,还有相关参考文献。
沈熹微粗略浏览,发现其中几篇正好与她最近研究的哀伤辅导课题相关。
“谢谢您,资料非常有用。”她回复道。
“不客气。有机会希望能参观您的‘归途’公司,学习更多实践经验。”
林佑宁回复的速度很快,似乎正好在看手机。
沈熹微略微迟疑,然后回复:
“欢迎您有空来参观指导。”
放下手机,她走到窗前,望着城市夜景。
今天与林佑宁的交流让她想起了刚入行时的热情与理想。
五年过去,日常工作的琐碎有时会磨灭那种初心,而今天的论坛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她想起顾怀瑾,那个与她世界截然不同的男人。
他能理解这种专业共鸣的价值吗?
还是只会用他惯常的商业思维来衡量这种交流的“效益”?
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顾怀瑾:
“明天晚上有空吗?发现一家不错的餐厅,想带你去尝尝。”
沈熹微嘴角不自觉扬起微笑,回复道:
“好的,把地址发给我。”
她同时期待着明天的晚餐和下周的研讨会,感觉自己的生活正悄然展开新的维度。
而这一切,都始于今天这场论坛,始于那个温文尔雅的太平间管理员。
窗外,城市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每一盏灯后都有着不同的生命故事。
沈熹微想,或许生命的丰富就在于这些不期而遇的联结,
无论是与逝者的告别,还是与生者的相遇,都值得用心对待。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