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深秋的周末,市会议中心内正举行着第十届生命关怀与殡葬文化论坛。

沈熹微提前十分钟抵达会场,在签到处轻轻写下自己的名字。

工作人员看到“归途殡葬服务公司”字样后,眼神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但很快便换上职业性微笑递上资料袋。

“沈女士,您的座位在第三排右侧。”

“谢谢。”

沈熹微接过资料,神情自若地走向会场。

她对这种微妙反应早已习惯,从事殡葬行业五年来,她学会的第一课就是坦然面对社会的偏见。

会场布置得庄重而温馨,不像传统学术会议那般冰冷。

主讲台背景是柔和的浅蓝色,上面印着论坛主题“生命有尽,关怀无限”。沈熹微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翻开会议手册,仔细阅读着今天的议程。

“请问,这里是第三排12号吗?”一个温润的男声在身旁响起。

沈熹微抬头,看见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男士正微笑着看她。

他约莫三十出头,穿着合身的深灰色西装,手里拿着会议资料,眼神清澈而友善。

“是的,这里是12号。”

沈熹微看了眼自己的座位号11号,微笑道。

“太好了,那我就在您旁边。”

男子优雅地坐下,伸出手,

“林佑宁,市第一医院太平间管理员。”

“沈熹微,归途殡葬服务公司礼仪师。”

她轻轻回握,注意到林佑宁听到她职业时眼中没有任何异样,反而流露出真诚的兴趣。

“很高兴认识您,沈女士。我看过您为庄教授设计的‘书香之旅’告别式报道,非常感人。”

林佑宁从公文包中取出一本杂志,翻到其中一页,正是本地一家媒体对那场别致告别式的报道。

沈熹微有些惊讶:

“没想到林先生会关注到这个。”

“我对如何给予生命最终尊严这一课题一直很感兴趣。”

林佑宁推了推眼镜,

“在医院工作多年,我深感我们对死亡的避讳已经到了一种不健康的地步。

而像您这样勇于创新告别仪式,让生者得到真正安慰的实践,实在难能可贵。”

...

会议正式开始前,两人简短交流了对几场主题发言的期待。

沈熹微发现林佑宁不仅对殡葬行业有深入了解,更能从医学、心理学乃至哲学角度探讨生命终结的意义。

第一位发言者是某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他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死亡被“医疗化”和“隐形化”的现象。

沈熹微认真做着笔记,偶尔在林佑宁侧身低声发表见解时点头表示赞同。

“在我们极力回避死亡的同时,也失去了理解生命的重要契机。”教授在台上说道。

林佑宁微微倾向沈熹微,低语:

“这正是我选择在太平间工作的原因。每天面对死亡,反而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

沈熹微会心一笑:

“我完全理解。很多人认为我们的职业阴郁,但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离别,才更懂得相聚的可贵。”

茶歇时间,与会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

沈熹微原本打算独自喝杯咖啡,林佑宁却主动邀请她加入他与几位学者的谈话圈。

“这位是沈熹微女士,归途公司的首席礼仪师,她设计的告别式真正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林佑宁向其他人介绍时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欣赏。

一位年长的教授挑眉道:

“殡葬礼仪师?这倒是我们论坛上少见的一线实践者。

沈女士,您对刚才张教授提到的‘死亡避讳’现象有什么看法?”

沈熹微稍作思考,从容应答: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一直是个敏感话题。

但我发现,当家属敢于直面失去,参与告别仪式的设计过程时,他们的哀伤过程往往会更加健康。

我们的工作不是强化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帮助人们找到表达哀思与爱的恰当方式。”

林佑宁补充道:

“沈女士的实践正好印证了我在医院观察到的情况——那些能够开放讨论死亡、参与告别准备的家庭,在失去亲人后的心理调适能力明显更强。”

茶歇结束后,下一场发言正好轮到林佑宁。

他整理了一下领带,对沈熹微轻声说:

“请祝我好运。”

沈熹微微笑点头:

“您一定会很出色。”

林佑宁的发言题目是《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医疗系统与殡葬业的衔接点》。

他站在讲台上,自信从容,完全不见之前的谦逊低调。沈熹微惊讶于他对殡葬行业的深入了解,尤其是他对不同告别仪式对生者心理影响的分析,精准而深刻。

“在太平间工作十年,我见证过太多不同形式的告别。”

林佑宁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沈熹微,

“我发现,那些能够反映逝者个性与价值的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治愈。

我们需要的不是标准化的告别,而是真正有温度的送别。”

这些话直击沈熹微内心。

多年来,她一直秉持着同样的理念,却很少遇到如此理解她工作价值的人。

发言结束后,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林佑宁回到座位时,沈熹微真诚地称赞:

“非常精彩的发言,特别是关于个性化仪式对生者心理重建的作用,我深有同感。”

“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是我的荣幸。”

林佑宁眼中闪着愉悦的光彩。

中午的自助餐会上,他们自然而然地坐在了一起。

交谈中,沈熹微了解到林佑宁的背景

——医学硕士毕业后,他本可以选择更“光鲜”的科室,却主动申请了太平间管理岗位,这一干就是十年。

“当初很多人都反对我的选择,包括我的家人。”

林佑宁切着盘中的食物,语气平静,

“但他们不明白,这个岗位让我看到了生命最真实的模样。我负责的不只是遗体,还有生者的心灵。”

沈熹微感同身受:

“我选择殡葬行业时也面临过类似情况。

大学同学大多进入了时尚行业,而我却成了‘与死亡打交道的人’。”

“但您不觉得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吗?”

林佑宁放下刀叉,认真地看着她,

“时尚潮流转瞬即逝,而我们做的,是帮助人们在最脆弱的时刻找到力量和安慰。”

沈熹微点头,心中涌起难得的知遇之感。

五年来,除了公司同事,她很少遇到真正理解她职业选择的人。

即使是闺蜜姜悦,虽然支持她,却难以从专业角度理解她的工作价值。

下午的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意外地点名邀请沈熹微分享实践经验。

她稍作迟疑,在林佑宁鼓励的目光中站了起来。

“我是沈熹微,一名殡葬礼仪师。”

她深吸一口气,感受到场内一些与会者投来的异样目光,但很快镇定下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流程的完美,而是理解每个家庭独特的需求。”

她讲述了一个案例:

一位老奶奶去世后,子女们为葬礼形式争执不休。

沈熹微没有简单采用常规方案,而是花时间聆听每个家庭成员的回忆,发现老奶奶生前最爱海边落日。

最终,她设计了一场以“落日”为主题的告别式,会场布置成暖橙色,每位亲友分享一段与老人看落日的记忆。

“仪式结束后,大儿子告诉我,这是他们兄弟姐妹多年来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回忆母亲。”

沈熹微的声音轻柔却有力,

“死亡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告别。一个有温度的告别,是治愈哀伤的第一步。”

...

她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坐下时,她注意到林佑宁眼中毫不掩饰的赞赏。

“您把工作中的感性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他低声说。

论坛结束前,与会者交换联系方式。

林佑宁递给沈熹微一张设计简洁的名片,上面除了联系方式,还印着一行小字:“生命有尊严,告别需温度”。

“这句话说得真好。”

沈熹微指着那行小字说。

“是我从事这一行的初心。”

林佑宁微笑道,

“下周我们医院有个小型研讨会,关于临终关怀的,不知沈女士是否有兴趣参加?我觉得您的实践经验会对我们的讨论很有价值。”

沈熹微犹豫了一下。

通常她会婉拒这类额外社交,但今天的交流让她感到难得的专业共鸣。

她接过名片,也递上自己的:“我很乐意,请把具体信息发给我。”

散会后,他们并肩走向会议中心大门。秋日的夕阳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大厅,在地面上拉长了两人的影子。

“需要我送您一程吗?”

林佑宁礼貌地问。

“不用了,谢谢。我坐地铁很方便。”

沈熹微婉拒道。

“那好,路上小心。”

林佑宁顿了顿,补充道,

“今天与您的交流非常愉快,沈女士。

在这个领域,能找到理念相同的同行不容易。”

“我也深感荣幸。”沈熹微真诚地说。

走出会议中心,晚风已带着凉意。

沈熹微裹紧风衣,向地铁站走去。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顾怀瑾发来的消息:

“会议结束了吗?周晨阳正好在附近,可以顺路接你。”

沈熹微回复:

“已经结束了,我正坐地铁回去,不麻烦周助理了。”

刚放下手机,姜悦的电话就打了进来:

“微微,论坛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帅气的教授啊?”

沈熹微失笑:

“你是小说写多了,学术论坛哪来那么多浪漫邂逅。”

“那可说不准!你可是我们之中最有气质的,要不是选了那个行业,早就...”

姜悦突然刹住话头,

“哎呀,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知道。”

沈熹微淡淡一笑,

“不过确实认识了一位有趣的先生,是医院太平间的管理员,对殡葬行业很有见解。”

“太平间管理员?”

姜悦的声音带着诧异,

“听着有点吓人,不过总比我家那位强,他连恐怖片都不敢看。”

地铁上,沈熹微翻阅着今天的会议笔记,脑海中不时回放着与林佑宁的对话。

确实,能遇到一个真正理解她工作意义的人,实属难得。

这种专业上的共鸣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兴奋。

回到家,她将论坛资料整理归档,发现林佑宁的名片滑落出来。

她拿起名片,犹豫片刻后,将其存入了通讯录。

刚保存完毕,手机响起提示音,是一条新的微信好友申请。

点开一看,验证信息写着:“林佑宁,今天的论坛交流很愉快。”

沈熹微通过申请后,林佑宁很快发来消息:

“感谢沈女士今日的分享,这是下周研讨会的资料,您可能会感兴趣。”

随后发来的是一份精心准备的PDF文件,不仅包含会议信息,还有相关参考文献。

沈熹微粗略浏览,发现其中几篇正好与她最近研究的哀伤辅导课题相关。

“谢谢您,资料非常有用。”她回复道。

“不客气。有机会希望能参观您的‘归途’公司,学习更多实践经验。”

林佑宁回复的速度很快,似乎正好在看手机。

沈熹微略微迟疑,然后回复:

“欢迎您有空来参观指导。”

放下手机,她走到窗前,望着城市夜景。

今天与林佑宁的交流让她想起了刚入行时的热情与理想。

五年过去,日常工作的琐碎有时会磨灭那种初心,而今天的论坛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她想起顾怀瑾,那个与她世界截然不同的男人。

他能理解这种专业共鸣的价值吗?

还是只会用他惯常的商业思维来衡量这种交流的“效益”?

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顾怀瑾:

“明天晚上有空吗?发现一家不错的餐厅,想带你去尝尝。”

沈熹微嘴角不自觉扬起微笑,回复道:

“好的,把地址发给我。”

她同时期待着明天的晚餐和下周的研讨会,感觉自己的生活正悄然展开新的维度。

而这一切,都始于今天这场论坛,始于那个温文尔雅的太平间管理员。

窗外,城市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每一盏灯后都有着不同的生命故事。

沈熹微想,或许生命的丰富就在于这些不期而遇的联结,

无论是与逝者的告别,还是与生者的相遇,都值得用心对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