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 3 章

父亲去世以后,家里只有母亲是春来唯一的亲人了,孤儿寡母继续过那种苦日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春来依偎在母亲怀里,母亲用手拍打着春来意味深长的说:“我的好儿子啊!你是当娘的唯一的一个亲人了,你是娘的命根子是娘的希望和寄托,娘如果离开你就活不下去了,当娘的以后就全依靠你了,你快些长大吧!你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等你长成大小伙子以后、咱们这个家里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了,有吃的、有喝的、有穿的、有带的、有花的、还有余的,到过年的时候你能给当娘的买个猪头吃,让当娘的也解解馋,我这个当娘的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娘拉扯你一顿就不算白拉扯。等日子过好了以后,你给当娘的取个儿媳妇回来,再给当娘的生个大胖孙子,让当娘的也享受到人间天伦之乐的那一天,我心里是那么想啊,也不知道我有没有那个福气?有没有那个命?能不能活着等到那一天?”春来说:“娘,你能,你一定能等到所希望的那一天,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一定能做到娘所希望和盼望得到的那一切!”这是父亲去世以后的一个晚上,住在顾家岭村里喂牲口的那两间破屋里的时候,春来依偎在母亲怀里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春来永远都不会忘记。父亲去世的那年夏天,政府从当地的自然村里调整给了一部分土地,调整给最早的也是最远的一块土地在康家屯一带,和吴家漫一村相隔十几里路,后来,有从相隔七八里路的大连池村东调整给的土地,还有从相隔四五里路的徐村后、马家庄后调整给的两块土地,最近的一块是从顾家岭村子调整给的,在吴家漫一村的前边。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村民在吴家漫老村露出来的土地上、春天种的部分农作物获得了丰收,因为隔得路程远运输成了大问题,社员们在收获季节忙不过来的时候,生产队里就把成熟的部分农作物在庄稼地里分到各家去了,让每一家自己去收获并想办法往回运输。春来家在老村的土地上分到了一小片黄豆,代二叔派人去告诉了以后,春来请了假和母亲全都出动,从家中带上镰刀绳子和竹耙,路过两个姐姐家住的新村时先到大姐家去求援,大姐夫很不情愿的借了一辆推车去给帮忙,找到地方以后很快就把那一小片黄豆收割完了。然后把黄豆棵子装在了推车上,母亲把黄豆叶子搂起来捆在了一起要带回家去烧火,都收拾利索以后,姐夫推着装黄豆棵子的推车、春来在前边拉着,母亲背着那捆黄豆叶子跟在后边往回走,走了四五里路的时候,遇到了姐夫村里的一帮人在干活的地头上休息,其中有一个称呼姐夫为三哥的泼辣姑娘先搭话了,那个姑娘说:“三哥,你做出来的事情不是我想说你,你推的车子上装了那么一点黄豆棵子根本就没有装满,并不是装的多了放不下了,就那么一小捆黄豆叶子,你就忍心让一个老太太那么背着跟着你们走啊?老太太又是个小脚,她们住的那个新村隔得又远,来回走这二十多里路就已经够她受得了,让她背着那捆黄豆叶子走到家,还不得把她累死啊?你也太不像话了。”姑娘又对春来的母亲说:“大娘,这么远的路程你这么背着走怎么能行啊?我替你放在我三哥推的车子上吧!”那个姑娘说着往前走了几步,从母亲背上接过那一小捆黄豆叶子就放在推车上了。姐夫被她堂妹责备的哑口无言,在推车上捆黄豆叶子的时候小声说:“我还以为她是愿意那么背着走。”他的话音刚落、姑娘接过话茬说:“这样的话你也能说出口?你什么话都不要说了,这当女婿的和当儿子的倒是不一样,如果把这个表大娘换成是你们家我大娘你能这么做吗?你做事也得差不多一点,得把良心摆的正一点不要太歪了,一个大男人做出来的事情不要让别人说长道短的。”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春来听了以后虽然什么话也没说,但姐夫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从那个时候春来就对他有看法了,想起他帮着收黄豆的时候,一直耷拉着脸垂头丧气的那个样子,认为他是一个靠不住的男人。过了一段时间,生产队里又在康家屯调整给最远的那块地里、分到各家还没有刨出来的胡萝卜,有春来家的一小片也让自己家去刨,代二叔又让人去告诉了分胡萝卜的地方,母亲到学校去找到了春来,让春来到两个姐姐家去求援,春来跟老师请了假去了二姐家,说明了分胡萝卜的情况在二姐家吃的午饭,二姐夫没有显露出不高兴的样子来,也没有在春来面前耷拉脸,春来的心里还好受一点。从二姐家到康家屯也是十几里的路程,去康家屯的路上二姐夫推着车子在前边走,春来和二姐跟在后边,二姐没有好脸色的说:“以后这可麻烦了,你们村分东西的这点小事也来找我们帮忙,要是长期这么帮下去?帮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早就不是你们家的人了,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了,我们家的粮食也给过你们一回了,我并不欠你们家的什么了。”春来听了二姐的话感到又吃惊又难受,一母同胞的姐姐竟然说出这种无情无义的话来,二姐的一番话像一把利剑一样戳穿了春来少年时期那颗纯洁的心,怎么也想不到二姐对自己的娘家竟是这样无情无义,二姐的那些绝情话永远烙在春来的心里了。春来说:“二姐啊,既然你对娘家人是这么无情无义,有这一回就足够了,我已经记住你对娘家人的狠毒心肠了,从今往后我们家有天大的困难?我会自己想法子解决,再也不会求你们帮忙了,也不给你们家添任何麻烦了,你的话已经伤透我的心了。”到了康家屯村子附近,并不知道康家屯调整给的那块胡萝卜地在哪里?因为春来的家里没有参加集体劳动的人又是住在外村里,想打听一下在附近还找不到人。春来心里想:既然是在胡萝卜地里分到各家去的,胡萝卜地里一定会有很多人在忙着刨自己家的胡萝卜,春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二姐和姐夫,他们两个都赞成春来的想法,便朝着远处一块人多的地里去了,到了跟前看到刨胡萝卜的那些人基本上已经刨完了。春来找到了自己家分的那一小片地,两边的邻居都已经刨完走了,每一家分到的都是长方形的胡萝卜地,左右两家的人给春来家留下的是一小块三角形的,胡萝卜地的另一端被两家邻居刨的已经对接上了,还把地里大一点的胡萝卜都刨走了。二姐夫帮着把胡萝卜刨出来,装在了一个小口袋里还不到十斤重,二姐夫推着独轮车和二姐顺着来的路回他们家去了,春来背着那几斤胡萝卜顺着另外一条路回家了。几天后,生产队里又在大连池调整给的土地里分的夏地瓜,母亲接到代二叔的口信以后、又到学校找到春来告诉了分地瓜的地方,又让春来到两个姐姐家去求援。春来再也不想求她们了,跟老师请了假回到家里,拿了一个筐子和一个口袋,顺着从康家屯背着胡萝卜回来的那条大路,走了一段就遇到了村子里往回运地瓜的人了顺便问了一下,很顺利的找到了生产队里分地瓜的那块地,刨床来的地瓜一堆一堆的全都分出来了,在每一堆中最大的一个地瓜上刻着户主的名字,放在了地瓜堆最显眼的位置上。地瓜堆旁边有一堆地瓜蔓子,地瓜地里有一个人在那里看守,春来家分的那一堆是最少的,也有一堆地瓜蔓子在跟前,看地瓜地的人告诉春来:“这堆地瓜蔓子也是你们家的。”春来把一部分地瓜放在筐子里,试了试能提动就不能再装了,装在口袋里一部分也试了试,觉的能提动或能背动就不能再装了,地里还有部分没有装完的地瓜。春来背上口袋里的地瓜在回家的路上走了一小段,感觉背不动了就把口袋放在路边,又返回去挎着筐子里的地瓜、趔趔趄趄的走到放口袋的地方休息了一小会,又挎起来走上一小段路觉得挎不动了,就把筐子里的地瓜倒在路边,拿着筐子回到地瓜地里装上能挎的动的地瓜顺着大路再往前走,走到放口袋的地方休息一小会,走到前边倒出来的那堆地瓜跟前再休息一小会,再走出一小段路感觉挎不动了。就把筐子里的地瓜倒在路边,再返回去装上最后那些地瓜挎着筐子在路上休息几次,送到最前边去倒在路边提着筐子返回来,把筐子放在第一次倒的那一堆地瓜跟前,回到地里把地瓜蔓子拖着送到前边去以后,再返回去背上装地瓜的口袋送到最前边去。春来用同样的移动循环方式、一筐子一筐子的沿着大路边往家倒腾那些地瓜,成年人一次就能背走或者是扛走的一堆地瓜,春来人小力气小分成四份才能拿得动,用这种办法往回倒腾地瓜的只有春来一个人。天渐渐的黑下来了,大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了,春来一个人忙碌在回家的路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春来还忙碌在回家的路上,累了的时候就告诫自己:不要嫌累也不要怕累,一个地瓜也不能丢掉,分到的这些地瓜是和母亲冬天的食物,不要忘记挨饿的时候那个难受滋味,如果家里当时有这几十斤地瓜做口粮,哥哥就不会去东北了。父亲虽然不在了,春来一定要活的象个男人的样子,现在年龄小力气小再过几年就能长大,长大以后有了力气,这些地瓜一趟就能扛回家去了,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点一点的往回倒腾的这么费劲了。分地瓜的地方离吴家漫一村七八里路,春来也记不清那些地瓜在路边倒过多少次?又装了多少次?当时只有一个坚强的信念,一定要把生产队里分的地瓜弄回家里去。春来在路上倒腾了一晚上的时间,隔着家比较近的时候,挎着筐子里的地瓜送回一趟去并告诉母亲:“其余的地瓜离家都不远了,再有四五趟就能把地瓜和地瓜蔓子全部弄回来了。”天亮以后春来才把那几十斤地瓜和地瓜蔓子全部倒腾回家,母亲一晚上也没有睡觉,一直在门口焦急不安的等着春来。

一九六三年夏天,村民在老村子露出来的土地上种的小麦获得了大丰收,春来的家里也分到了二百斤小麦和一大堆麦秸草。春来从记事的时候,家里就没有看见过那么多的好粮食,家里有了粮食以后从心里感到高兴,每天放学回来先摸摸装麦子的那个麻袋再放下书包。大姐家人口多分的麦子也多,她们家在新村还是两家住一处房子,因为住的地方小,姐夫就把一麻袋麦子存放在春来家里,和春来家的那一麻袋麦子放在一起了。入中伏的那天姐夫去王家庄子赶集,快晌午的时候去了春来家,母亲擀的入伏面条招待的他,吃饭的时候姐夫说:“吃过午饭以后我休息一会,把我们家放在这里的麦子到粮管所去卖上十几斤,我把供应的那部分生活用品买了带回去。”吃过午饭以后姐夫在屋里睡觉了,春来和母亲在一棵大树下乘凉,快到上学的时间了,春来到屋里去拿书包的时候,看到他从春来家的那个麻袋里、往一个面袋子里装完麦子正在捆麻袋口,他看到春来进屋以后又慌慌张张的解开了他家那个装麦子的麻袋口,装模作样的从他家那个麻袋里挖了半碗麦子放在面袋子里,又开始捆他家的那个麻袋口。春来站在那里眼睛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当他抬起头来看春来的时候,春来正用火辣辣眼睛盯着他,他立刻意识到他做的一系列的虚假动作都是多此一举,并没有逃过春来的眼睛,他的脸立刻红了并羞愧的低下头了。春来给他留了脸面并没有揭穿他的丑恶行为,只是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表示对他的愤恨和不满,然后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春来想把这件事情忘掉却怎么也忘不掉,把这件事情始终藏在自己心里,并没有跟母亲和大姐透漏过,也没有把他们家那个麻袋里的麦子,再挖回部分来放在自己家的那个麻袋里,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大姐家的房子盖起来搬到新家以后,姐夫用推车来推他们家那一麻袋麦子的时候,春来看着他的脸说:“你放在我们家的这一麻袋麦子有神了,你上次来拿走十几斤卖给粮管所了,现在麻袋里的麦子还满满的,你还记得这是怎么回事吗?”姐夫知道做了不该做的愚蠢事,让春来抓住把柄了,觉得既没有脸面又愧对良心,并不敢回答春来提出来的问题,很尴尬的把他们家的麦子推走了。春来家里从分到那些麦秸秆以后母亲有事情做了,母亲把麦秸秆掐的一小节一小节的,从别人家借了三把小犁刀把麦秸秆犁的一条一条的,粗麦秸杆犁成五片、中的犁成四片、细的犁成三片再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然后就跟着别人开始学习掐做草帽的那种麦秸草辩子了。一根麦秸草辫子是三丈六尺的长度,是用七根麦秸草片反复的折叠而成的,掐的时候只用两个拇指的指甲,母亲掐出第一根麦秸草辫子来的时候,因为质量太差采购站不收她的,母亲又掐出来了第二根,采购站的收购人员很勉强的给了母亲二分钱。母亲认为好不容易找到能挣钱的门路了,每天用泡湿了的麦秸草片不停的那么掐,晚上的时间母亲坐在煤油灯下掐辫子,春来坐在煤油灯下学习,母亲掐出来的草辫子越来越好了,从一根草辫子卖二分钱开始,后来达到收购的最高价一根草辫子卖八分钱。母亲掐那么一根草辫子很不容易,白天晚上忙也需要四五天的时间,靠两个拇指的指甲各一个角经过数万次的折叠,才能够完成三丈六尺长的那一根草辫子。母亲掐了一段时间两个拇指的指甲就磨偏了,后来就磨到肉里去了,母亲仍然坚持着掐,没有指甲速度明显的就慢下来了,一个月的时间只能掐出两根来,一直恰到两个拇指都发炎以后化脓了,实在不能再掐了才停下来。母亲掐辫子的那段时间,家里点灯的煤油钱、买咸盐的钱、春来上学买纸的钱、学校发的书本费等,都是母亲掐辫子换回来的钱。春来和母亲的日子过的特别艰苦,母亲穿的很破旧,破旧的衣服上都有几块不同颜色的补丁,春来穿的衣服是同学们当中最差最显眼的一个,二姐给了一件她穿过的红格子上衣,母亲花了二分钱买了一包蓝颜色的染料回来,把那件红格上衣放在铁锅里煮了一会,染得既不象黑的也不象蓝的花格子还很显眼,晾干以后就让春来穿在身上了。春来上身只有那么一件衣服,从春天到穿棉衣以前一直都穿在身上,一直穿了三四年,那时候春来已经升入五年级了,在那个年代,农村里的孩子四年级升五年级也算是个坎,当时大部分村子里都有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校,读完四年级算是读完了初小,读完六年级算是读完了高小。王家庄子公社附近二十多个村子只有一所高小学校,还是移民后在顾家岭村子的前边新建的,每年只录取两个班的学生,读完四年级的孩子升五年级的时候是择优录取,大部分孩子被淘汰以后就失去上学的机会了,能进高小读书的孩子都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在学校里上高小的学生当地村子的有王家庄子的、顾家岭的、谭家官庄的、泉子崖的、兴山村的、大连子屯的、小莲子屯的、马家庄的、徐村的,赵家庄的,移民村子的有阎戈庄的、河套的、韩家庄的、大小两个宿戈庄的和吴家漫一村的学生。新建的高小学校没有院墙只有前后两排房子,学校的后边是通往县城的一条土公路,学校的左边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大厕所,周围是顾家岭村子的庄稼地。学校里有两个五年级和两个六年级的学生,后边的一排房子是两个六年级的两个教室,另外有老师的一个食堂,做饭的王老头就住在那里,前排房子是五年级的两个教室,另外是老师的宿舍和办公室。学校里没有女老师,当老师的全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上学路程远的学生每天都带早上和中午的两顿饭,天气冷的时候,做饭的老王把学生们带的饭都给热一热,并让学生们喝上开水。上高小的学生男孩子多女孩子少,一个班里五十四个学生中只有四五个是女生,同学之间的岁数差别很大,春来上课的五年级二班里,有阎戈庄的两个同学比一般的同学大五六岁,在同班学生中显得又高又大象是高中的学生。学校学习的课程有语文、数学、作文、珠算、自然、地理、历史、图画、音乐、体育和毛笔字,另外一个星期还有一节勤工俭学的特殊课程。同学们把捡回来的废品让那个大个子一次次的送到采购站去卖了,然后买回一套理发工具来让春来保管,春来是五年级二班的学习委员兼理发员,男同学的头发长了都让春来理。春来在班级里是学习好的,各科的成绩都是优秀,数学图画和毛笔字是比较突出的,学生的黑板报是春来写插图是春来画,两个班级的数学竞赛每次都是满分,五年级一班有一个叫杜美丽的女生,她的数学成绩总是和春来并列第一。升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杜美丽退学了,教数学的老师曾经多次念叨过她,夸赞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她的退学感到惋惜和遗憾。春来读六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时候,一九□□年进了初冬以后,春来和母亲才搬到新村属于自己家的两间土房里去了,在吴家漫一村所有移民户中,春来家的两间房子盖起来是最晚的,土房子的质量是移民房子中最差的。房子盖在村子西边一条南北的大深沟边上,紧靠那条二十多米宽六七米深的大深沟,大深沟的西边是顾家岭村子的庄稼地,春来家的房子是在一排土房头上另外接出来的。移民房子的地基都是七层砖的,每间房子內的檩条是七根木头的房顶都是红瓦的,唯独春来家的那两间房子地基只有三层砖,房顶上是麦秸草的,房子的檩条是用五根裂开了的竹竿代替的。里屋的门比别人家的屋门低了半尺,后墙上没有窗户,里屋前边按的小窗户是后墙上的,村里给春来家盖房子的时候,为了省钱前边没有给按大窗户,把后墙上的小窗户给按在前墙上了,村里节省下了一个大窗户的钱。进里屋的时候必须低着头猫着腰,稍不注意头就撞在上边的门框上,进里屋以后有一种阴暗潮湿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吴家漫一村两个生产队近一百户住家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家的房子是那个样子的。村里的大小干部们家住的都是移民时盖的标准房子,每一家另外又盖了南房和西厢房,大门都在新盖的南房里。如果是陌生人进了吴家漫一村,立刻就能分辨出哪几家是村干部的住房?哪些是普通人家的住房?都会一目了然,建新村的时候,政府给每一家拨下来的都是五百元钱的安家费,村干部们在使用的过程中竟有如此大的差别。春来认为自己家在村子里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便到代二叔家去咨询原因并想讨回公道,春来问代二叔:“二叔,俺想问你一个问题,咱们这个新村的所有移民户,是不是每一家都有政府拨下来的那五百元钱的安家费?俺爹虽然不在人世了,俺哥哥去东北了,可俺和俺娘也是一户人家啊!每家都是同样五百元钱的安家费,为什么别人家住的都是三间瓦房?村干部们还盖起了南房和西厢房?给俺家怎么就盖了两间那么差的房子?一排排的房子都是红瓦的,唯独俺家的房顶是麦秸草的?别人家住的房子檩条都是七根木头的,唯独俺家那两间房子的檩条是用五根裂开了的竹竿代替的,俺应该找谁说这个理去?俺应该怎么做才能讨回这个公道?”代二叔说:“春来啊,你们家现在有两间房子住着就已经不错了,你就不要再乱找其他的人了,政府是给每一家移民户拨下来了五百元钱的安家费,但在具体使用上是村子里的干部们说了算,至于哪一家用的多?哪一家用的少?已经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你想找也找不回来了,你听二叔的劝告,就不要再追问这件事情了。”春来听了代二叔的话、再也没有找过第二个人,但是,对于同样都是移民户,政府拨给每一家都是五百元钱的安家费,在村子里受到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对于这个问题春来始终是耿耿于怀,在心里画上了一个这到底是为什么的大问号?春来和母亲搬到属于自己家的那两间房子以后,住着虽然是感到有些别扭,但总比住在顾家岭村子里喂牲口的那两间破屋里好多了,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了,生产队里在新村的场院里分东西的时候隔的也近了,往家倒腾的时候也方便多了。母亲的两个拇指发炎以后再也不能掐麦秸草辫子了,母亲还想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挣一点买咸盐和点灯的油钱,母亲会纺织土布的棉花线,就想揽一点纺线的活在家里干。在七十年代,农村里穿土布的人特别多,大部分村子都种棉花,当地的老村子里都有织土布的人家,也有愿意花钱找人纺棉花线的人家,一斤棉花纺成细线的人工费是一块二毛钱,纺棉花线的纺车是木制的集市上有卖的,春来陪着母亲到集市上去看过并问过价钱,一个纺车是二十块钱。母亲问过价钱以后就摇了摇头离开了,春来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了,母亲揽上纺棉花线的活就从有纺车的人家借回来用,在家里白天纺晚上也纺,母亲在煤油灯下纺线的时候春来在灯下学习,经常是在母亲正用着的时候纺车的主人就来要走了。人家用的时候母亲只好在家里那么等着,等人家用完了以后再借回来用,借一次两次还可以,借的次数多了人家就嫌麻烦了,主人来讨要纺车的时候还给母亲脸色看,揽上纺棉线的活以后在规定的时间给人家纺不出线来,来拿棉线的人还是不高兴,母亲显得既尴尬又无奈。母亲借来的纺车又被主人要走以后,母亲在唉声叹气的时候春来说:“娘,你别着急了,你借来的纺线车子我已经仔细的看过了,如果有木料我就能做,借别人家的东西这么不方便,人家来要的时候还给你脸色看,这么借来借去的也不是个长法,你再借来的时候我照着纺线车子画一个草图,量一下每一个地方之间的具体尺寸我给你做一个。”母亲听了以后说:“我的好儿子啊,当娘的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并不是你一个孩子能做到的事情,纺线车子是木匠做的,并不是一般的人想做就能做出来的。”母亲并不相信春来说的话,春来在母亲跟前许下承诺以后就开始搜集做纺线车子的木料了,上学的时候带着一把小刀,在上学的路上寻找公路两边干了的小树,放学后跟着同学到他家里去寻找能用的木料,同学家里的木棍小木板、粗一点的干树枝等都是春来收集的木料,春来把收集回来的材料经过修理后,能用在纺线车子上的哪一个部位?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就那么一点一点的凑集了十几天的时间,认为计划中的木料已经全部准备好了,又详细准确的量了纺线车子各个组成部分的尺寸并记录下来,又画了一个纺线车子的图形,把量好的尺寸都标在纺线车子图形的每一个部位上,然后就到了该动手制做的时候了。春来家里有父亲遗留下来的文房四宝,却没有做木工活能用得上的任何一样工具,家里能用得上的只有一把菜刀,锯木头的锯是必须用的,凿木头孔的凿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下午放学以后,春来去了本村于木匠家想借他的斧头、木锯和凿子用上几天,于木匠正在他家的外屋地吃晚饭,他到里屋拿了一把锯一把斧头和一个凿子出来放在一边,然后问:“你们家要做什么木工活?从哪里雇来的木匠?他怎么不带工具来?他需要用几分的凿子?我给你拿出来的这一把是常用的四分凿子。”春来说:“我们家没雇木匠,是我想给我母亲做个纺线车子,也不知道该用几分的凿子。”于木匠听了以后瞪大了眼睛说:“什么?什么?是你想借我的工具做纺线车子?你还是个没有长大的毛孩子,就想自己做纺线车子?不是你想的那么容易,如果一般的人都能做?我们这些会木工手艺的人还不都得饿死?我的工具不能借给你,你给我弄坏了我就做不了活了,我还得靠这些工具养家糊口挣饭吃。”于木匠说完就把那几样工具拿回里屋去了,又拿出一把上了锈的木锯来说:“这样吧,你把这把木锯拿走吧,用完以后就不用还给我了,我早就不用这把锯了。”于木匠说着把生了锈的木锯给了春来,春来拿着那把木锯回了家,想借凿子是没有地方借了,只好想其它的办法了,春来在家里转来转去想解决木凿子的办法,转了多少圈也没有想出办法来。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春来在母亲做饭的炊具中发现了一把秃了头的铁铲子,铁铲子是铁匠打制的铲子柄是四棱的,很像于木匠家的那把木凿子,春来高兴的说:“好,现在总算是有了木凿子了。”吃过晚饭以后春来和母亲打过招呼,就在房子西边那条深沟里的一块大石头上蘸着水磨开了,在磨的过程中,想起了在课本上曾经学到过的铁棒磨成针的典故:老婆婆的一番话感动了李白,那段故事也鼓励了春来,没用多长时间就把铁铲子柄磨出一面刃来了。春来用于木匠借给的那把锯,用铁铲子柄磨成的木凿子、一把菜刀加上一把锤子,按照自己画的纺线车子模型和上面所测量好的尺寸,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时间,再加起早贪黑能够利用的时间开始闭门造车了。在一个多月后的一个星期六、和星期日的时间还没有做出来有些着急了,一种急于求成的想法在心里作怪,并且激励着春来想一气呵成决定旷课一天,星期一又忙碌了一天的时间,终于把那辆纺线车子做出来了。从承诺给母亲做纺线车子的那天算起,一个半月后春来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扯上线绳以后,又在转动的木轴上点了几滴油就算成功了,春来做出来的那个纺线车子,虽然没有木匠做出来的那么光滑细致,但使用起来却毫不逊色,母亲试过以后满意的笑开了,脸上露出来了从来没有过的那种高兴的笑容。春来第一次看到母亲的笑脸,在春来的记忆中只看见过母亲无数次啼哭的模样,从来没有看见过母亲脸上的笑容和高兴的模样,母亲高兴了春来也高兴了并且感到满足了,母亲的笑脸就是给春来最高的奖赏和荣誉。母亲夸赞春来:“我的好儿子啊,你可真能耐啊,可真是好样的,你说得到就能做的到,你现在才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就这么心灵手巧,长大以后一定是个有本事的好男人,当娘的拉扯你可算是没有白拉扯,好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我这个当娘的今后就更有盼头和指望了,盼到你长大的那一天,当娘的就能跟着你享清福了。”大姐到王家庄子赶集的时候去了春来家,看到母亲用新纺线车子纺线就问:“娘,你是从哪里借来的钱?买的这个新纺线车子啊?”母亲停下手中的活,高兴的把春来做纺线车子的事情从头至尾的说了一遍,大姐听了以后也显得非常高兴,当面夸了几句并且说要奖励春来,大姐回家以后,把她家用麦子换的大米,托人给带来了两碗算是给春来的奖励。春来没有见过大米更没有吃过大米饭,就想让母亲做一顿大米饭尝尝是什么味的?母亲并没舍得做大米饭给春来吃,中午用大米熬了半锅稀粥,春来第一次喝用大米做的稀粥感到特别好喝,喝到嘴里的感觉是光滑的并且甜滋滋的,不像以前喝过的野菜糊糊一样喝到嘴里是苦涩的。春来喝了一碗又一碗连续喝了五大碗,母亲说:“儿子啊,你可不能再喝了,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一顿喝这么多稀粥,你都喝到哪里去了?小心充着你!”春来觉的没有喝够又喝了一大碗,还想再喝的时候母亲把碗抢走了。春来一顿午饭喝了六大碗大米稀粥,自己也不知道喝到哪里去了?并没有感到充的难受,吃过饭就到学校去了,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举手请假上厕所老师同意了,从厕所回来没过多大一会又不行了,又举手请假上厕所的时候老师说:“你刚从厕所回来时间不长不能去了。”春来坚持不住了,再不去就要尿裤子了,从座位上站起来就往厕所跑,老师跟在后面也跑着去了厕所,看到春来迫不及待的解开腰带就哗哗的尿开了,老师一句话也没说就回教室了。春来第三次举手要求上厕所的时候,老师和气的说:“你再坚持一会,马上就要下课了,等下了课再去吧!”春来也想坚持一会,两条腿使劲夹着也不行,实在坚持不住了又往厕所跑,好奇的老师又紧跟着跑步去了厕所,又看到春来着急的解开腰带哗哗的尿开了,老师等着春来尿完后一块回教室的时候问:“苏某某同学,你今天这是怎么了?一节课的时间就跑了三趟厕所,你是有病了?还是和中午吃的饭有关系?你中午吃的什么饭?”春来如实的把中午喝了六大碗大米稀粥的经过对老师说了,老师听了以后吃惊的啊了一声问:“你这么瘦小的身体,一顿能喝六大碗稀粥?你都喝到哪里去了?”春来说:“老师,我是第一次喝到大米做的稀粥觉的特别好喝,喝了六碗以后还想喝,俺娘怕我充着把碗抢走了,我也不知道喝到哪里去了?并没有感到充的难受啊。”老师嗷了一声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回到教室以后老师问全班的同学:“二班的同学们,还有谁没有见过大米?和没有吃过大米饭的?请举手让我看一下。”全班的同学呼啦的一下子,全都把手举起来了,那个年代,安丘县境内的土地都是旱地,并没有种稻子的水浇地,村里种什么庄稼?村民就吃什么样的粮食,没有见过大米和没有吃过大米饭的人太多了。春来和母亲搬到新村以后的第一个春天,到了植树的季节,春来看到其他人家早就在自己的院子里植上树了,村里拉回来的梧桐树苗放在代二叔家的院子里卖,春来从代二叔家借了两块钱买了十棵梧桐树苗,扛回去以后栽在自家院子的周围了。从外边挖来了一些小槐树,栽在了房子西边的大沟边上了,又从当地的同学家里移来了几棵樱桃树苗和石榴树苗栽在院子里适当的地方,还从房后七叔的家里抱回来一只满月的小公狗在家里养着,春来给小狗取名叫赛虎。春来刚刚读完了“林海雪原”那部长篇小说,小说中有个叫姜青山的猎户养了一只名字叫赛虎的猎狗,打猎的时候赛虎是姜青山好帮手,春来就认为小说中的赛虎机灵勇敢,能够帮着主人获取猎物,就给抱回来的那只小狗也取了赛虎的名字,春来不让母亲给赛虎吃的,每天在上学以前和放学以后自己训养牠,要喂牠的时候就喊赛虎的名字,每一次喊过赛虎以后、等着小狗来到跟前的时候给牠一点吃的,然后再换个地方继续呼唤赛虎的名字,等小狗再来到跟前时再给牠一点吃的,没用多长时间小狗就认可了赛虎的名字了。春来只要喊一声赛虎,小狗就会摇头摆尾的来到跟前,春来不在家的时候也让母亲喊牠赛虎,几个月以后赛虎长成半大狗了,也成了春来家看家护院的好帮手了。一九六五年夏天,春来六年级毕业了,考初中以前检查身体的时候,身高不到一米半体重只有五十六斤,春来也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报考了初中,觉得考题不难都是以前学过的东西,自己认为考的不错,从考场出来以后对答卷的时候是同学们中最好的一个。自己认为有把握能够被录取,可是,等到一起考初中的那些被录取的同学已经开学了,春来也没有接到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自己认为绝对不可能落榜,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心里着急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考完初中以后春来再也没有上学的机会了。从那时候开始,春来就象被关进笼子的小鸟一样失去自己的自由了,在移民村艰苦贫困的生活环境中,开始接受一种特殊条件的生活考验,春来离开学校的那一年还差半年不满十四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