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兵器种类及其使用方法

一、长柄兵器:攻防兼备的战场主力

1. 枪/矛

代表 :丈八蛇矛(张飞)、沥泉枪(岳飞)

结构 :长木柄 金属矛头(三棱或柳叶形),重心靠后,便于操控。

使用方法 :以“刺”为核心,辅以“挑、拨、扫、扎”。

基础技法 :“拦、拿、扎”(枪术中三大技法,拦拨敌械,突刺要害);

实战技巧 :配合步伐(如弓步、虚步),利用枪身长度优势保持距离,快速突刺咽喉、胸腹。

特点 :灵活轻便,适合步兵、骑兵冲锋,需手腕与腰腹力量协调。

2. 刀(长柄刀)

代表 :青龙偃月刀(关羽)、陌刀(唐代步兵破骑兵器)

结构 :长柄 宽刃刀身,刀刃锋利,刀柄末端有鐏(配重防滑)。

使用方法 :以“劈、砍、斩”为主,辅以“撩、扫、挂”。

典型招式 :“拖刀计”(佯装败走,突然回身劈砍);“迎风斩”(横向挥砍,破敌方阵列)。

特点 :力量需求高,适合劈破盔甲或马腿,常为猛将所用。

3. 戟

代表 :方天画戟(吕布)

结构 :矛尖 横刃(戈)组合,可刺、可钩、可劈。

使用方法 :融合枪与戈的技法,“刺”破防,“钩”拉敌械,“劈”砍躯干。

实战技巧 :用横刃勾住敌方兵器后,顺势突刺;或挥戟劈砍敌方头盔、手臂。

特点 :技法复杂,需极高协调性,多见于骑兵或仪仗。

二、短兵器:近身格斗的利器

1. 剑

代表 :越王勾践剑、倚天剑(文学形象)

结构 :双刃直身,剑身细长,便于刺击与挥舞。

使用方法 :以“刺”为核心,辅以“挑、抹、削、格”。

基础招式 :“白虹贯日”(直刺)、“灵猫扑鼠”(俯身突刺)、“拨云见日”(格挡后反击)。

特点 :灵活多变,适合步兵单兵格斗,早期为战场主流,后期逐渐演变为配饰或暗器。

2. 刀(短刀/佩刀)

代表 :环首刀(汉代)、唐横刀

结构 :单刃,刀身略弯,刀柄有环(便于悬挂)。

使用方法 :以“劈、砍”为主,辅以“刺、削”。

实战技巧 :单手握刀,配合盾牌,劈砍敌方手臂、腿部;快速拔刀术(如日本居合道雏形)。

特点 :单刃耐用,劈砍效率高于剑,汉代后取代剑成为步兵主流短兵。

3. 斧/钺(短柄)

代表 :宣花斧(程咬金)

结构 :短柄 宽刃斧首,重心靠前,劈砍力强。

使用方法 :以“劈、剁”为主,辅以“砸、钩”。

技法特点 :双手握柄,借腰腹力量下劈,破甲效果显著;斧背可砸击敌方头盔。

场景 :近身肉搏或守城,适合破盾、破甲。

三、钝击兵器:破甲与压制的重型武器

1. 锤

代表 :擂鼓瓮金锤(李元霸,文学形象)、骨朵(辽金兵器)

结构 :长柄 金属锤头(多为圆形、瓜棱形),重量可达数斤至数十斤。

使用方法 :以“砸、抡、击”为主,借惯性重击敌方。

实战技巧 :双手握柄横扫,破敌方阵型;高举下砸,直击头盔或躯干,无视盔甲防护。

特点 :需极强臂力,攻击速度慢,依赖爆发力,多见于文学作品中的“猛将”形象。

2. 鞭/锏

代表 :秦琼金装锏、尉迟恭水磨鞭

结构 :

鞭 :多为铁制,分软鞭(链条状)与硬鞭(竹节形);

锏 :四棱形铁棍,无刃,靠棱角击打。

使用方法 :

鞭 :挥舞抽打,缠绕敌方兵器或肢体,技法灵活(如“缠头裹脑”);

锏 :双手持握,以“砸、架、格”为主,配合马战冲撞,击打敌方关节或盔甲缝隙。

特点 :钝器破甲,适合对抗重装士兵,技法需刚柔并济。

四、远程兵器:战场制敌的火力支援

1. 弓

代表 :角弓(汉代)、神臂弓(宋代)

结构 :弓臂(竹木 牛角复合)、弓弦,配箭(铁镞、竹杆)。

使用方法 :

拉弓 :一手握弓臂,一手勾弦(三指或拇指扣弦),靠背部肌肉发力拉满;

瞄准 :箭尾抵弦,目视目标,放弦发射;

箭法 :分平射(直射)、抛射(曲射,覆盖集群目标)。

特点 :射程可达百米,需长期训练臂力与瞄准技巧,适合野战压制。

2. 弩

代表 :秦弩、床弩(宋代守城兵器)

结构 :弓臂 弩臂(木制)、弩机(扳机装置),可装多支箭(如“连弩”)。

使用方法 :

上弦 :用臂力、腰力或脚蹬(蹶张弩)将弦拉至弩机卡槽;

装箭 :将箭置于弩臂凹槽,瞄准后扣动扳机发射;

优势 :无需持续拉弦,瞄准更稳定,射程与穿透力强于普通弓(如床弩可射穿城墙)。

缺点 :上弦耗时,射速慢,适合守城或伏击。

五、特殊兵器:技法独特的冷门武器

1. 钩

代表 :护手钩、双钩

结构 :铁制,柄端有钩,钩尖朝外,可勾、拉、锁。

使用方法 :双手持钩,以“勾、挂、锁、带”为主,缠住敌方兵器后反制,适合近身缠斗。

2. 镗

代表 :凤翅镗(宇文成都,文学形象)

结构 :长柄 前端分叉(如“山”字形),可格挡、叉刺。

使用方法 :以“架、格、挑”为主,分叉结构可锁住敌方枪矛,再伺机反击,需大范围挥摆,适合马战。

3. 流星锤

代表 :软兵器,铁链两端系金属锤

使用方法 :挥舞铁链,使锤头高速旋转,以“砸、甩、缠”攻击,可远距离牵制敌方,技法依赖手腕灵活性与预判能力。

六、兵器使用的核心原则

1. 力量与技巧结合 :重型兵器(如锤、斧)依赖爆发力,轻型兵器(如剑、枪)侧重速度与精准。

2. 配合阵型与兵种 :长柄刀枪适合列阵推进,短兵适合巷战,弓弩用于远程压制。

3. 实战场景适配 :守城时用礌石、床弩,野战侧重长兵与骑兵冲击,水战则偏好短兵与钩镰枪(破船板)。

古代兵器的使用本质上是“因材施技”,既需使用者具备体能基础,也需通过长期训练掌握兵器特性,最终在战场或格斗中发挥最大效能。

相对冷门的古代兵器,涵盖中国及部分周边地区,附其结构、时代背景及使用特点,兼顾史料记载与实战应用:

一、中国冷门兵器

1. 殳(shū)

时代 :商周至汉代

结构 :长柄打击兵器,柄长约3米,头部为青铜或硬木制成的钝器,无刃,多呈八棱形或圆锥形,部分末端有尖刺。

用法 :车战中用于撞击敌军,或格挡对方长兵器,因无刃,主要靠钝击破甲或击晕敌人,汉代后随骑兵兴起逐渐淘汰。

特点 :《诗经》中“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即指此兵器,是早期“礼器”与“兵器”结合的代表。

2. 铍(pī)

时代 :春秋战国至汉代

结构 :似长矛但头部更扁长,形如短剑,长约30 50厘米,装在长柄上,柄长2 3米,类似“长柄剑”。

用法 :刺击为主,因头部扁平锋利,穿透力强,适合步兵列阵突刺,汉代后被长枪取代。

出土 :兵马俑坑中曾发现青铜铍,刃部至今锋利。

3. 狼筅(xiǎn)

时代 :明代

结构 :长柄兵器,柄长5 6米,头部以大毛竹制成,竹节处留枝杈,外敷铁刺或涂毒药,形似“巨型扫帚”。

用法 :抗倭名将戚继光发明,用于鸳鸯阵中,以枝杈阻挡倭寇长刀劈砍,配合长枪兵反击,属防御性牵制兵器。

特点 :以“以柔克刚”著称,倭寇刀短,难以近身斩断竹杈。

4. 飞挝(zhuā)

时代 :明清

结构 :铁制爪状兵器,爪分五趾,末端连铁链,链长数米,另一端有圆环可套手腕。

用法 :暗器类,掷出后爪尖勾住目标(人或物),用力回拉可拖倒敌人,或用于攀援城墙,类似现代“飞虎爪”。

记载 :《三才图会》中称其“以铁为爪,缚以长绳,掷出勾人”,多见于江湖武师使用。

5. 镗耙(tāng pá)

时代 :明代

结构 :长柄兵器,前端似农具“耙”,但齿更锋利,中间有尖刃,可视为叉、耙、枪的结合体,柄长2 3米。

用法 :叉刺、格挡、勾拽兼具,明代《武备志》记载其“上可叉人,下可叉马”,适合对付披甲敌军,齿刃可破甲。

衍生 :与“镗”(如雁翅镗)类似,但结构更接近农具,实战中较少见。

6. 铜殳(tóng shū)

时代 :汉代

结构 :短柄打击兵器,柄长约50厘米,头部为青铜球形,表面有尖刺或棱状凸起,类似“狼牙棒”缩小版。

用法 :步兵近战武器,握柄挥击,靠尖刺破甲,汉代骑兵可能用于马战,因短小灵活。

出土 :山东汉墓曾出土铜殳,部分与盾牌配合使用。

二、周边地区及外国冷门兵器

1. 恰达(Chakram,印度)

时代 :中世纪至近代

结构 :圆形金属环,直径15 30厘米,边缘开刃,中心有孔可穿绳或直接握持。

用法 :投掷暗器,熟练者可掷出旋转飞行,射程数米至十多米,击中后靠刃部切割,类似“圆环飞镖”。

文化 :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妙见神轮”即以此为原型,现实中为锡克教武士常用。

2. 十文字枪(じゅうもんじやり,日本)

时代 :战国时代

结构 :长枪头部呈“十”字形,横刃长于竖刃,整体似“十字镐”,柄长3 4米。

用法 :除刺击外,横刃可勾住敌人盔甲或兵器,适合战场上擒获敌军将领,因造型特殊,实战中较少,更多为仪仗或名将专属(如武田信玄麾下武士使用)。

3. 马来克力士剑(Keris,马来群岛)

时代 :中世纪至近代

结构 :弯曲刀刃,刃长30 50厘米,材质为陨铁与碳钢锻造的“焊接花纹钢”,刀柄多为象牙或硬木,刻有神像。

用法 :近身刺杀,刀刃弯曲便于刺入人体,花纹钢刃口锋利且韧性强,马来文化中被视为“有灵魂的兵器”,需配合咒语使用。

特点 :世界三大名刃之一(另为日本刀、□□),制作工艺复杂,需经数十次折叠锻打。

4. 查卡姆(Chakram,波斯)

时代 :古代波斯

结构 :与印度恰达类似,但多为椭圆形或多边形,边缘锯齿状,中心无孔,靠手指夹持投掷。

用法 :刺客或轻骑兵使用,可穿透轻薄甲胄,波斯文献记载其“如圆月出鞘,杀人于转瞬”。

三、特殊功能冷门兵器

1. 铁蒺藜骨朵

时代 :宋代

结构 :长柄兵器,头部为圆形铁球,表面密布尖刺(骨朵),柄长1 2米,类似狼牙棒但更厚重。

用法 :重骑兵武器,靠重力与尖刺破甲,对付重装步兵效果显著,宋代《武经总要》有详细记载。

2. 钩镶

时代 :汉代

结构 :防御兵器,形似盾牌但更小,主体为铁制,上方有弯钩,下方有尖刺,中间有把手。

用法 :左手持钩镶,以弯钩格挡对方长兵器(如矛、戟),尖刺可反击,配合右手环首刀使用,是汉代步兵对抗骑兵的组合兵器。

3. 拦面叟

时代 :明清

结构 :短柄兵器,柄长约30厘米,头部为铁制,前半段似小锤,后半段有横刃,末端有尖刺,形似“烟斗”。

用法 :近身缠斗中,锤部击晕敌人,横刃可切割,尖刺用于刺杀,多为江湖武师或保镖携带,便于隐藏。

从战场形态、地形气候、社会场景三个维度,解析古代兵器与使用环境的适配关系,结合冷门兵器案例说明其环境特殊性:

一、战场形态与兵器环境适配

1. 车战环境(商周至汉代)

典型兵器 :殳、铍、长戟

环境特点 :平原开阔地,战车列阵对冲,要求兵器长柄(3米以上)、便于车舆上挥击,且以钝击/穿刺为主(避免刃部砍入战车结构)。

殳 :无刃钝器,适合车战中撞击敌方战车或步兵,避免勾挂车舆;

铍 :长柄短剑头,穿刺力强,可在两车交错时直击敌车乘员。

淘汰原因 :汉代骑兵崛起,车战在山地、丘陵地形受限,长柄兵器转向步兵列阵使用。

2. 步兵列阵战(战国至明清)

典型兵器 :长枪、狼筅、镗耙

环境特点 :密集方阵推进,强调兵器长度、破甲力与阵型配合,需克制敌方长兵器或重甲。

狼筅 :明代抗倭专用,针对江南水网稻田地形,5 6米长竹柄配合枝杈,阻挡倭寇短刀近身,且竹材轻便,适合泥泞地挥舞;

镗耙 :叉耙结构可勾拽敌方长枪,中间尖刃破甲,适合北方平原对抗蒙古骑兵的皮甲。

战术需求 :狼筅必须与长枪、刀牌手组成鸳鸯阵,单一兵器无法独立作战。

3. 骑兵突击战(汉代至宋元)

典型兵器 :马槊、铁蒺藜骨朵、环首刀

环境特点 :高速冲锋,要求兵器轻便、破甲,且适合单手握持(另一只手控马)。

铁蒺藜骨朵 :宋代重骑兵武器,球形带刺铁头靠惯性破甲,对付西夏重装步兵“铁鹞子”效果显著,挥击时无需精准瞄准,适合骑兵冲锋时横扫;

铜殳 :汉代短柄打击兵器,骑兵近战中可单手挥击,配合盾牌防御,比长剑更适合颠簸的马战。

限制条件 :骨朵类重兵器需骑兵马力充足,否则影响机动性,多见于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重骑兵。

4. 水战环境(唐宋至明清)

典型兵器 :拍竿、钩拒、梨花枪(火药兵器)

环境特点 :舰船对峙,强调兵器射程、勾拽或火攻,短柄兵器需适应摇晃甲板。

拍竿 :隋唐楼船上的巨型杠杆兵器,顶端装巨石,利用船体摇摆惯性砸击敌船,类似“舰载投石机”,仅适合平静水面;

钩拒 :春秋时期水战兵器,长柄末端有弯钩,可勾住敌船阻止靠近或推开敌船,配合戈矛使用,《墨子》记载为公输班发明。

特殊案例 :明代水战中,狼筅因长度过长易在甲板缠绕,较少使用,反而是短柄镗耙更适合船上格斗。

二、地形气候对兵器的硬性限制

1. 山地丛林战

适配兵器 :飞挝、环首刀、吴越短铍

环境特点 :地形狭窄,树木繁茂,长柄兵器易受阻,需轻便、多功能兵器。

飞挝 :铁链爪可攀援陡峭山壁,亦能在林间突袭时勾拽敌人,《武备志》记载“遇林莽则飞挝搭桥”;

吴越短铍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短柄铍,刃长仅20厘米,适合竹林中快速刺击,配合藤甲防御。

反例 :中原长戟在山地中挥击半径大,易被树木阻挡,故南方诸国多使用短兵器。

2. 城市巷战与突袭

适配兵器 :钩镶、拦面叟、恰达(印度圆环)

环境特点 :建筑密集,空间狭小,需短柄、隐蔽性强的兵器,或便于投掷的暗器。

钩镶 :汉代步兵巷战神器,铁制小盾牌带弯钩,可格挡敌方长剑突刺,同时用尖刺反击,适合狭窄街道中“以小制大”;

拦面叟 :明清江湖暗器,外形似烟斗,可藏于袖中,近距离缠斗时锤、刃、刺三用,适合保镖在城市中防身。

外国案例 :波斯查卡姆(锯齿圆环)适合刺客在集市中投掷,利用人群掩护快速撤离。

3. 荒漠草原战

适配兵器 :骑射弓箭、恰西克马刀、印度恰达

环境特点 :开阔无遮挡,适合远程攻击与骑兵迂回,兵器需抗风沙、耐磨损。

恰达(印度) :金属圆环投掷兵器,在草原上无树木阻挡,可直线飞行数米,击中敌方轻骑兵;

突厥骨朵 :草原游牧民族的短柄锤,锤头多为兽骨或硬木,轻便且适合马背上挥击,对付无甲敌人效果显著。

限制条件 :重型铁制兵器在沙漠中易生锈,故草原民族更偏爱皮革、骨制或简易铁兵器。

三、社会场景与兵器的功能性分化

1. 礼仪与仪仗场合

代表兵器 :殳(商周)、玉柄铍(战国)、金瓜锤(明清)

环境特点 :宫廷、祭祀、阅兵等仪式,兵器需彰显等级,弱化实战功能,强调装饰性。

青铜殳 :商代晚期至西周的礼器,柄部刻铭文,头部无尖刺,仅作为权力象征,《周礼》记载“殳以积竹为柄,长丈二,无刃”;

玉柄铍 :战国贵族陪葬品,短剑头镶嵌玉饰,柄部为和田玉雕琢,完全无实战能力,仅作身份标识。

文化意义 :这类兵器的环境需求是“视觉威慑”,而非杀伤,体现“兵礼合一”的古代军事思想。

2. 江湖与民间防身

代表兵器 :拦面叟、绳镖、子午鸳鸯钺

环境特点 :法律限制兵器长度,需隐蔽携带,适合单打独斗,对抗流氓或盗匪。

绳镖 :清代江湖常见暗器,铁链末端系铁镖,可藏于袖中或腰间,适合集市、商道等人群密集处使用,挥击范围大且便于收回;

子午鸳鸯钺 :八卦门独门兵器,双钺呈“日月”形,短柄可藏于衣内,近身缠斗时钩、锁、割并用,适合江湖仇杀。

法律背景 :明清严禁民间私藏长柄兵器,迫使武师开发短柄、可拆解的隐蔽兵器。

3. 特殊职业需求

代表兵器 :矿工铁锥、镖师月牙铲、渔民钩镰

环境特点 :非军事场景的工具化兵器,兼顾生产与自卫。

矿工铁锥 :宋代《梦溪笔谈》记载,四川盐井矿工用长柄铁锥凿井,遇盗匪时可作长枪使用,锥头锋利可破薄甲;

镖师月牙铲 :形似僧兵方便铲,但铲头更窄,便于马车运输时插在车辕上,既作挑货工具,又可对付马匪。

特点 :这类兵器的环境适配性体现在“工具兵器”的功能转换,反映古代民间“亦工亦武”的生存智慧。

四、环境对兵器淘汰的决定性影响

1. 车战消亡与骑兵崛起 :汉代以后,北方草原民族南下,战争形态从车阵对撞转为骑兵奔袭,导致殳、长戟等车战兵器被长枪、马槊取代。

2. 火器普及与冷兵器转型 :明代中后期,火铳、火炮大量用于战场,铁蒺藜骨朵等重兵器因无法对抗火器,逐渐退化为仪仗兵器(如金瓜锤)。

3. 地理隔绝与兵器独特性 :马来克力士剑的陨铁锻造技术依赖东南亚矿脉,且仅在热带雨林气候中耐腐蚀,若移植到中原则因材质与工艺限制无法普及。

总结:兵器环境适配的核心逻辑

物理适配 :长度、重量、材质需符合地形(如山地用短兵,平原用长兵)、气候(潮湿地区用铜兵,干燥地区用铁兵);

战术适配 :服从军队编制(如鸳鸯阵中的狼筅)、敌人装备(破甲兵器针对重甲,切割兵器针对无甲);

社会适配 :受法律(民间禁兵)、礼仪(兵器等级)、文化(如克力士剑的咒语信仰)等非军事因素制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