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 70 章

大人们扬过的麦粒,有些还会参杂一点细碎的麦糠和其它的杂物,还需要再扬第二遍,然后才能晒干装袋,最后拉回家里去。

剩下的工作就是扬麦糠了,因为扬麦子麦糠的时候,会有少许的麦粒混在麦糠里没有掉下来,再有呢,就是扬麦子时会有些麦粒被扬的过高,撒在了麦糠堆里。

最后的就是垛麦秸垛了,人们把几个小麦秸垛合成一个大的麦秸垛,麦秸垛可以卖钱,也可以用来喂牛喂驴喂羊,更能生火烧柴。

冬天时人们还会把麦秸铺在被子下取暖过冬,看这小小麦秸可是有大大的用处呢。

轰轰轰,收割机停到地头,倒出色泽光亮的,颗粒饱满的麦子,在铺了布的农用三轮车的车厢里,满满的一车箱麦粒,着实让人欣喜。

王洋开起三轮车回家将麦子倒在之前铺好的布单子的院子里,又急忙的开着车去地里了。

这次是去赵奶奶家的地里收麦子,有收割机在,麦子很快就收完了。

第二天就可以用机器播种豆子、玉米,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以前近一个星期人工才能干完的活。

这不禁让人感叹科技的进步,着实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省时和便利。

王洋在暗自感慨的同时,似乎看到了小时候,他和奶奶在地里种玉米的画面.......

炎热的天气里,奶奶双手掌锄,一米高左右的小王洋,丟玉米种正好合适。

奶奶用锄头锄了一个三指左右深的小土坑,在当地叫小土窑,然后他及时的准备好玉米粒,等奶奶抬起锄头时,他灵活的小手,将两粒或三粒的玉米放在小土窑里。

玉米粒不能少放,因为玉米种子里有时掺杂了坏的玉米粒,如果只放在土里一粒,就会发生缺苗的情况。

如果放三粒以上,苗就会出的太多,不利于生长,还要剔苗,所以每窑里丟两粒是最理想的。

那为什么有的要放三粒玉米种子呢?那是因为要等出苗后,把多余的苗剔出来,再移到没有长出玉米苗的地方。

就这样种玉米,一块地最少要种个两三天。

从地头边路过的村民们,看到王洋和他奶奶默契配合的种着玉米,都羡慕不已。

因为大人丟玉米粒时要微微的弯下腰来,才能将玉米粒不偏不倚的丟进土窑里,通常一块地种下来,大人们累的腰酸背痛,痛苦不堪。

小王洋的身高刚刚合适,不用弯腰就能将玉米种子准确的丢在土窑里。

每每听到人们艳慕的话语,王洋就感到特别的自豪,特别的开心。

可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种地收割也越来越便利了,可奶奶却不在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件多么令人痛苦和懊恼地事情啊。

这是心底最深的伤痛以及无穷尽的思念.....

清晨,空气中有一丝丝的凉爽,凌晨四点左右就渐渐亮起的天空。

此时,正值酷暑,人们趁毒辣似火的太阳还未爬到空中,便早早起床背起药桶也就是喷雾器,拿上一个用绳索或铁丝绑住的一把铁锁挂在小铝桶、或小铁桶,或者厚一点的塑料桶的一侧,在这些桶的耳把手也就是桶的提手处,再拿上一根又长又结实的麻绳或别的结实的绳子,最后把各种灭草剂放入小桶里,在车把上挂好小桶,骑上自行车往地里骑去。

地里的水井旁早有人排队等候,那井口又大又圆,一个人跳下去都绰绰有余,所以人们到井边打水时,无不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滑了脚,掉进井里。

人们把带来的又长又结实的绳子系在小桶的提手上,多系几下,预防绳结开了,桶会掉入井底。

王洋放下背上的喷雾器,走到井边,想起奶奶教他的方法,先用脚把土块朝湿漉漉的井口两边推去,然后一脚轻轻落地,左右挪动,等踩实后,另一

只脚再慢慢放在井边的另一侧,同那只脚一样的动作,确认两脚都抓牢地面后,再把水桶上系的绳子的另一头在手上打个结实的结,预防手滑会不小心将绳子抓空,以防绳子和小桶一块掉落在深深的井里。

只见他将小桶用绳子一点一点的往井底的水面上送,直到小桶够到水面以后,再利用绳子掌控小桶的方向。

这时需要将小桶的桶身放倒在井底的水面上,让桶口贴着水面。

由于小桶的一侧绑着铁锁,铁锁的重量会坠着桶口下沉,水自然就会流进小桶里,约莫有**分满时,就要立刻左右两手交替着拉扯绳子,将绳子一圈一圈的缠绕到手上,直到将水桶提出井口。

为什么不把小桶里打满水泥?王洋以前也问过奶奶这样的问题。

奶奶说桶里的水太满了,从井中提上来时,小桶碰到井壁会被振动的洒出来一些,提到地面上,水会因为晃动不止,又会溢出一些,再将它倒入药桶时,由于小桶里的水太满,又不免从桶口边沿漏出去一些,这满满的一小桶水倒入药桶的也就只有□□成,所以何必费那么多力气打满,只需一次打□□成满即可,这样即省力又不浪费水,这不是挺好的吗。

从此以后,每当王洋到井边打水,都会想起奶奶教他的方法,果然省力、节水、又省时间。

王洋已经装好了半喷雾器的水,然后倒入一定比例的灭草剂,用树枝在喷雾器里搅拌均匀,再把喷雾器装满水,然后再用树枝搅拌,最后拧好喷雾器的盖子,提起来,背在身上,推起自行车,向自己家的地里走去。

玉米葱绿的叶子已没过了膝盖,地上的小草早已密密麻麻的到脚踝的高度。

喷雾器的喷头贴着地面,躲开玉米棵,一路前行。

他脑中又浮现了一些过去的画面......

玉米地里杂草丛生,奶奶用锄头在前面锄草,王洋则在距奶奶一米多远的地方拾草。

为什么两个人要离那么远呢?

那是因为锄头的木把很长,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身后人的脑袋。

那时没有除草剂,只能人工割草,一茬一茬又一茬,割完一遍草后,隔一个周左右又会长出一茬杂草来。

玉米苗过腰高的时候,杂草也最为旺盛。

王洋和奶奶就人手一把铲子,然后一手揪着草,一手拿铲子去割。

一天天埋头苦割的草,在地头上堆成了一座草山。

当玉米一人高的时候,还是会有一茬杂草长出来,他记得有一天,天空有些阴沉。

对于酷热的暑天来说,这种天气非常难得,正是下地拔草的好时机。

大约到了中午时分,地里的人们都纷纷回家吃饭去了,而王洋奶奶则带好了馒头和咸菜还有一大瓶水。

这块地有点远,距离家大概五里地,地里呢还剩最后的一垄半的杂草了,不值得再回来一趟。

而且一旦天晴了,又要再等到半下午,稍稍没那么热的时候再来地里割草。

草籽就快要成熟落地了,过几天又免不了再割一茬草,所以要尽快除掉这些结籽的杂草以绝后患。

王洋和奶奶简单的吃过饭,略微休息了一会,看天阴的更沉了,便快速的割起草来。

西北角的黑云愈加浓密,一阵狂风吹来,黑云像撒欢似的一路飞奔着赶过来。

王洋时不时的望着黑压压的云,在它们即将越过自己的头顶时,看着要下大雨了,他赶紧叫奶奶回家。

奶奶只顾着埋头割草,头顶上又有玉米的大绿叶子隔挡着,她只匆匆的抬了下头,好像并未看到自己孙子说的那片暗沉沉的汹涌的黑云,便只说还剩半垄了,等割完再走吧,再坚持一会。

玉米地里的杂草越来越少,大约还剩五米的杂草没割完时,轰隆隆,轰隆隆,几声闷雷从头顶呼啸而过,只滴落几滴大雨点,王洋还以为大雨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下一秒,咔嚓,一道刺眼的闪电从眼前划过,紧接着一声声巨响的雷声,从西北传来。

哗哗哗,倾盆大雨倒扣下来,淋的人们措手不及。

轰隆隆,一个惊雷像炸弹般震耳欲聋,幼小的王洋立刻吓得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手上墨绿的草渍和泥土沾染了耳朵。

大雨冲刷着绿绿的玉米叶子,头顶的雷声轰鸣不断。

那雷,就像一头恐怖的雷龙盘旋在王洋的头顶。

他惊慌极了,想起大人们口中传说的龙抓人的可怕事件......

一个巨雷抓破了那家人的屋顶,屋里的人被雷劈死了,人们都说是龙来抓人了,那被抓去的人肯定是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才会遭到天谴。

王洋心想,自己从小都没做过什么坏事,雷龙应该不会抓他吧,可这雷声太过吓人了。

他失声叫着奶奶,奶奶正朝他这边走来,奶奶揽着他蹲在地上,用手轻轻安抚着受到惊吓的孙子,“没事的洋洋,奶奶在呢,不要怕。”

王洋又往奶奶身边靠了靠,心才渐渐安宁下来,只要奶奶在身边,他好像什么都不害怕了。

轰鸣的雷声渐渐南去,暴雨却未曾停歇,奶奶怕孙子生病,拉着王洋起身就要回家。

王洋却说,“等割完最后那点草再回去,反正衣服都已经淋湿了。”说着便独自走到杂草边,握着满是雨水的草叶,割了起来。

奶奶只好跟去,两人合力,没一会儿,就把最后一片杂草给消灭了。

淋着大雨的王洋感到特别的兴奋,因为在掰玉米前终于不用再来割草了。

奶奶拉着他在玉米地里又避了会雨,等一会儿雨渐渐小了一点,一老一少被淋的像水鸭子一样,互相看着对方,一下子哈哈的笑了出来。

回到家里,奶奶第一时间就去烧热水,给孙子洗了个热水澡,生怕他被淋感冒了。

幸运的是他小时候的体质还不错,就算淋了一场大雨也未曾生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