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22章

高澄策马遥望,一队人马正在前方树荫下歇脚。

一眼便看到了那熟悉的小身影。

陈扶倚着囚车辕木,不知听里头人说了什么,正仰着小脸开怀笑着,眉眼舒展,全无阴霾。

那颗自她失踪后便一直悬着的心,终是落了一半。

目光一转,囚车里也是熟脸,只是没了上次那光鲜之姿。钗环尽卸,发丝微乱,衣衫也算不上齐整;然那对着陈扶展颜的笑模样,少了棱角,倒更添几分动人。

这两人,一个是他麾下女史,一个是他下令擒回的犯妇,竟这般……融洽?

倒让他有些意外。

陈扶已然看见了他,面上微微一敛,与李昌仪交换了个眼神,规规矩矩行礼:“大将军。”

高澄勒缰下马,几步走到她面前,如同抱跑丢后又寻回的猫儿一般,将她举抱了起来。

“少了点分量。”

一手稳稳托抱在怀,另只手已捋起她袖口,拎起两个纤细小臂,依次扫过,并无虐待殴打之痕。

“幸赖大将军威福护佑,稚驹方能脱此险厄,只是劳大将军亲涉风尘,鹰扬千里,动权四方,是稚驹之过。”

高澄心下受用,哼笑一声:“知道便好。”

又捏了捏其小腿,见无皱眉不适之态,将她抱回牛车放于辕座之上。

“等我。”

待她应声,这才下车,踱步回囚车前站定。

李昌仪早已将方才情形看在眼里,不由调侃:“大将军这般急着赶来,是来核查你家小女史可少了一根头发,还是来提前查我呀?”

“自然是都查。”高澄目光在她未施脂粉的脸上流转,“只是一年不见,夫人风姿更胜往昔,倒叫我不忍查了。”

李昌仪嗤笑一声,“罪妇当不起,大将军有何吩咐,不妨直言。”

高澄笑容微敛,贴近栏杆,声音压低道,“有劳夫人,替我问她一句……这一路可曾……受歹人欺辱?”

李昌仪眸光一凝,“怎么?若她已非完璧,大将军便打算弃之不用了?”

“我封她为女史,乃是看中她诗文辩才,外交之用,又辅弼称心。只要这些用处还在,我自离不得她。”

“那不就结了?”李昌仪挑眉,“若有伤害,已成定局,又何必多此一问?”

“问,自有问的道理。若真有何闪失,”高澄眉头微蹙,眼底闪过狠戾,默了一瞬,才又道,“待她及笄议婚,我必会明明白白告诫那家,若敢因此轻贱于她,便是与我高澄为敌。必不教她因无妄之灾,受半分委屈。”

李昌仪眼底那抹挑剔化开,似叹似笑,“算你是个真男人。”声音也柔了些,“她无事,你放心。”

听了这确切之答,高澄神色一松,那股子风流劲儿又回到了脸上,“我算不算真男人,夫人该亲自试试,再做定论不迟。”

又调笑了几句,高澄命队伍重新启程,掀帘钻进牛车。

他挨着陈扶坐下,将人揽进怀里,默了片刻,方开口道:

“那日……是我不好,没能牢牢抓着你……原该让刘桃枝也跟着的,或让亲卫跟紧些……只是想着有人在侧盯着,难免扫兴,不能让你好生体会市井烟火……”

他难得这般絮叨,人一心虚,就欲盖弥彰,越描越多起来。

怀中人不知他放手的缘故,只以为是人流汹涌不慎脱手。见他如此自责,黑溜溜的眸子弯起来,

“大将军何必自责?此乃意外。既已被人惦记上,便是那日街上未曾松手,贼人也总会另寻时机,防不住的。”

她这般毫不怨怪,高澄那点郁结便也散了。

“你失踪后,我便下令封了城,连梁使归国亦被扣下,也按你信中所请,拦截所有信件往来,封锁了你已脱困的消息。你将当时所经历之详情,细细说与我听。”

陈扶便将从木箱中醒来到被村民所救的经过清晰陈述。

高澄听罢,冷然道:“一右眼已盲,一头部受创。回去便绘影图形,发海捕文书!”

“此举怕是徒劳。他们深惧大将军之威,必已逃出大魏疆域。”

“若寻不到杀手,线索岂非只剩一条:他们须将你带出大魏,方可下手,结算尾金?”

“是,虽线索寥寥,然也够了。买凶杀人,若非有仇、便是有利。不妨推演一下,谁人与我有仇,谁人又因我之死可获利呢?”

高澄先想到的是和他结了仇的,“惩贪所涉之辈?”

陈扶轻笑,“那些人动我做什么?女史不在了,原也不耽误崔、宋二位大人弹劾他们。”

“元大器?”

“元大器,想是仇恨我的。”陈扶略一思索,“但应该不是。一则,其人性情悍直,曲水流觞之辱已是两年前旧事,此时方来报复,这口气憋得也未免太久了。二则,他没必要要求杀手出大魏再动手。更何况,他不过一华山王,手能伸到大魏之外?恐无此能耐吧。”

“你是在颍川长社脱困。颍川……分明是往贼国而去。”

“不错,他们确是要去贼国。然,稚驹不认为祸首出自西边。我一非统兵大将,二非智囊军师,于战事并无妨碍。若欲刺杀,也该是冲着邙山之战妙算神机的阿耶去。只怕那宇文泰,连我这号人物都未曾听过。”

是呀,她腹藏经史、胸隐甲兵之能,只有与她常日谈天的他知道。

不仅能从有限线索中抽丝剥茧,更能看穿表象之迷障,高澄不由赞道:“我家稚驹,竟如此眼目清明、洞若观火。若说妨碍,你对梁国国威,有碍已久。”

“大将军明鉴,然我不倾向于是梁皇帝亲自授意。萧衍乃世所罕有之通才,经史诗文、阴阳卜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所不精。人往往以己度人,他绝不会认为我这般浅才薄技,便不可战胜、非除不可了。此波使者不力,换一波便是;何况他笃信佛法,当不至行此小肚鸡肠之事。”

“然则,我虽于国君不至碍眼,却实实在在,碍了那些南使的仕途根本。诗文清谈、外交论辩本该其所专长,却输于对国一尚未及笄之女,颜面何存?回去又何以升迁?不被贬黜已是万幸。毁人前程,犹如杀人父母。因此对我动了杀心,再正常不过。”

“至于为何要出大魏后再动手,是恐燕过留痕,万一杀手行事不密,查将出来,买凶杀害大魏女官、大将军近臣、大王机要重臣之女,将是何等外交风波?”

他听得入迷,他的小女史,不仅善诗文,通政务,于人性之洞察竟也天赋至此,过往她切中舆论之所向、大臣之反应,补足他看人之漏的那些瞬间,不住冒出。

不由想起她六岁时,普惠寺方丈批命之语:食神配印于七杀,乃助权生威之强旺也。

“故而,这‘万一’半点也不可有。我绝不可死在大魏,最好是死在贼国。而贼国与梁并无战事,他们在那边有自己人交付尾金,也属正常。”

那两个刺耳的“死”字,令他不由勃然,“既然敢碰我的人,便让其好生领略一下,我大魏廷尉的手段!”

怀中人轻握他手,温言道,“我知大将军疼我,然逮捕使节,需慎之又慎,万一审讯无果,恐启边衅。既推测只是梁使私人之罪,安能因其起了兵戈?”

他自然明白,方才脱口说完,已觉不妥。

却实未料到他的小小女史,竟会这般识大体、顾大局,并没有顺势令他难做;反将他之立场、将国家之利,看得比自身仇怨更重。

手臂难以自禁地拥紧,下颌轻抵她馨香的发顶,半晌,才发出一声沉沉喟叹:

“好孩子。”

车帘掀开,城门已然在望。

城门校尉高浚翘首迎候,更让她动容的,是阿耶、阿母和阿兄,竟都来接她了。

“你阿耶得知你出事,扔下手中公务便日夜兼程赶了回来;你阿兄,怕是这几日也未曾安枕。”

陈扶望去,果见阿耶眼下青黑,阿兄一双红眼。

她心中一暖,又有些酸楚,下车后先抱住抽泣的阿母安抚。待其情绪稍定,转向阿耶,露出笑意,“孩儿此番在外,一时不便,斗胆借了阿耶名头,赊了些许钱帛。”

陈元康一怔,连声道:“只要平安,些许钱帛算什么,阿耶帮你还!”

言语中毫无芥蒂,反透着被女儿视作依靠的欣悦。

虽已与李氏和离,续娶了卢氏,但卢氏无生育之能,情感亦淡薄,在他心底深处,眼前这母子三人,才是他血脉相连、割舍不下的至亲。

因需封锁陈扶已寻回的消息,高浚便给她戴了顶轻纱帽,遮掩容貌,嘴上不忘调侃她给他加了工作,要她请吃一顿。

一行人进城后,径直前往廷尉衙门,先将高慎罪眷移交收押。

高澄随着押解的吏卒走入阴暗的牢房,在关押李昌仪的囚室前驻足。

他挥退左右,隔着铁栏,勾起势在必得的笑意,“如何?可愿跟我?”

“大将军此问,我若答‘不愿’,是否便意味着,你呈给陛下的奏疏里,会多出‘挑唆夫主、其心可诛’的罪状?若答‘愿’,便能换得你笔下超生,格外开恩?”

李昌仪语气轻松,仿佛在谈论今日之天气,而非自身之生死。

高澄见她这般模样,倒也没了虚言恫吓的心思,直接道:“你倒是明白。不过,即便我不为你求情,阿耶看在已故忠武将军的面上,也不会真要你们性命。但,”凤目微眯,目光灼灼,“你若点头,我保你明日便能离开这腌臜之地。”

李昌仪轻笑一声,“既然大将军如此坦诚,那我也直言了。大将军你,非我李昌仪会选择之类型,给大将军做妾,更非我李昌仪理想之人生。”

“无妨,”高澄不以为意,“性情不合,调教调教便就合了。”

“调教?”李昌仪唇角讽刺意味更浓,“我还以为,大将军对我青眼有加,是因好我这般口味。原来,竟是要打磨成另一副光景?那恐怕要失望了,我之性情,实非调教可改。”

她这浑身带刺、身处劣势依然强势的模样,也算别有风味。

但实非他所喜。

脑海不期浮现出元玉仪那情态来,容色绝异,脱了衣裳,更生得婀娜娇柔,楚楚堪怜。

虽也历过男子,床上却仍带着一种不胜的、易碎的羞怯之态,叫他总想做些过分的。明明承受不住,被他欺负的泪光点点,只肖附耳哄上一哄,便就全然依从了,别有一番耐人磋磨的韵致,叫他如何能不多疼?

想着元玉仪,眼前这李昌仪,便不急切征服了。

毕竟是赵郡李氏出身,门第高贵,纵然性情扎手些,却于稳定河北士族,大有裨益。

先强收入府,慢慢调教便是,何况女人多口是心非,安知她过了门又是何情状。

心思已定,不欲多做口舌之争,笑看了她一眼,离开了牢房。

待高澄归来,于廷尉正堂主位坐定,廷尉卿陆操趋前一步,禀道:

“大将军,方才臣已与陈女史略商过接下来的行事章程。”

“说来听听。”

“臣拟三路并查:一查南使驿馆。外示宽纵,内布耳目,继续监控所有人员往来出入,拦截联络书信。二查邺城近期办理的所有商人过所,尤其陶器商人;核验邺城所有质库,核实梁使近期可曾典当珍宝。三动用帮派暗线,查杀手黑市两月内所有跨边生意之线索。”

“可。若锁定了那可疑之人,又待如何?”

陆操看向陈扶,见对方点头,方踌躇道:“有个法子,或可让其自首。”

丞相欢以高干有义勋,高昂死王事,季式先自告,皆为之请,免其从坐。仲密妻李氏当死,高澄盛服见之,曰:“今日何如?”李氏默然,遂纳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第22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