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千斤石

德州县衙。

青砖墙角边,几枝野杏花雨中沐浴,比往日都精神些。

驿丞梁佑安领着三位官人往县衙去。

他一脸愁容,络腮胡子凝着细碎雨珠,如老松挂霜。

当值衙役正倚着鼓打盹,忽见绸缎袍角陆续扫过门槛,惊得把水火棍一戳。

知县陈敬儒听过主簿禀报,正了衣衫在二堂候着。

他润了润喉,先开的口:“诸位,德州户籍钱粮俱记在四柱清册上,下官没必要藏着掖着。”

眼见那国字脸的中年要回应,陈敬儒一对八字眉霎时耷拉:“只是,贵司官船挂的杭州帆,凭什么来问鲁地米价?”

未等对方回应,他又哼了一声:“再者,今日下官与诸位说一两句,明日扬州的、苏州的大人便能来问三五七句,过不了几天,怕是连大理寺、都察院的大人们都要来问话,本官不用理德州的民生了?”

黛衫“少年”丝毫不恼,反而笑得和煦。

“陈大人,我此去主理杭州市舶司,要把沿河州县粮价记入章程。斗胆问德州米价,为的只是在‘市舶则例’后头添个注脚……”

案上茶汤腾起雾,笼着“他”袖口云纹,似晴湖上起了薄烟。

“他”话音未落,陈敬儒重重一磕茶盏,“明大人,恕下官直言,杭州市舶司的船,恐怕还泊不到德州的码头来。”

方靖在三人里最年长,反倒先沉不住气。

“好大的气派,”他一拍桌案,霁蓝釉茶盏在案上滴溜溜转了三圈:“不知道枢密院的文书船,可驶得进德州漕河?”

“方公子,”陈敬儒轻笑道:“令伯父的紫金鱼袋在枢密院供着不假,可您这身曳撒……”

他捧起茶盏,盏盖轻轻一敲:“本官免你一个布衣跪着回话,已是全了方大人的面子。”

方靖耳根霎时红透,霞灰色曳摆在椅栏上磨出沙响。

他手里攥着那本札记。

纸角早叫汗洇成了咸菜色。

檐角积水渐渐收歇,云缝里漏出日头。

赵斐探身取茶铫子,流光白的杭绸广袖拂过檀木案。

壶嘴倾出银线,稳稳注满茶盏。

水声里掺进他一句:“月前,太府寺接到各地州县的邸抄——"

说话间,他掏出太府寺少卿的鱼符,轻轻压在茶盏旁边。

陈敬儒瞳孔倏然一紧。

“本官记得泰安县的米价不过六十文一斗,何故一县之隔,米价跃升近半?”

赵斐把茶盏往陈敬儒跟前推了半寸:“太府寺掌钱谷金帛诸货币,想必,本官的上峰们有兴趣了解一二。”

案上茶汤热气腾腾,在他眉宇间缭绕。

如晴雪里的炊烟,散得从容。

陈敬儒铁青着脸,朝衙役挥了挥手。

片刻,后堂传来搬账册的响动。

赵斐翻动簇新的册页,敛目细看。

陈敬儒咳了咳,端起茶盏,茶盖碰出脆响。

“赵大人可见过运河起闸?”他吹开浮沫却不饮:“水猴子掀了浪头不打紧,怕的是,闸门下头沉着千斤石,一不留神,翻起万丈浪。”

赵斐眼皮都没抬。

“巧了。”

茶雾漫过册页,映得他眉眼愈发清峻。

“本官在太府寺掌秤,最擅长的便是称千斤石。”

院外掠过卖饴糖的梆子声,惊飞檐下燕。

……

济南府,点翠楼。

灯笼被春雾染得发黄,铜钩凝着莹莹水珠。

二楼临湖的雅间,窗外大明湖波光粼粼,被珠帘筛成碎银子。

八仙桌摆着斗大官窑梅瓶。

檐下琉璃灯随风摇曳。

灯影在湖面拖出长长金尾。

转瞬又被夜雾吞噬。

紫檀木椅里,山东巡抚徐霁民靠着扶手斜倚。

他懒懒夹起一块翡翠白玉饺,皮儿薄如蝉翼,汤汁染得象牙筷子发亮。

旁边,琉璃熏炉飘出缕缕青烟,正巧笼住他凹陷的面颊。

一张脸像被刀削斧凿过似的,两腮塌得凹陷,颧骨却高高拱起,像要戳破面皮。

坐徐霁民对面的,是山东最大粮号瑞禾丰的当家林茂源。

他看着那白玉饺的油光点点滴落,一如他的冷汗滑进后颈。

“来,尝尝这饺子。”

徐霁民将瓷碟推来,碟底在紫檀上刮出细响。

“这儿新聘的扬州厨子,馅儿用的是邵阳湖的‘芦丛跃’,过了这一季,就得等明年了——”

他一箸掐开饺皮,虾子混着蒸汽漫上来。

——“不过呢,比不得济南府的米金贵。”

“徐大人,听说……”林茂源并未动筷:“听说青州县递了蝗灾的折子?”

他胖得像刚出笼的发面馒头,此刻脖颈更是急得白里泛青。

徐霁民掀开眼皮:“哪里听来的?”

他喉间滚出闷雷似的笑,“就算真有此事,那折子还不是要经本官这儿,他递不递得上去,还两说呢。”

“毕竟不是真蝗灾,万一京城派人来查……” 林茂源越想越后怕:“哄抬粮价,是死罪啊!”

他眼珠子大,这会子失了神,在青灰眼窝里乱转,像滚进灰堆的玻璃球。

“你怕什么,上头派什么人来,还不是枢密院说了算?” 徐霁民掏出手帕慢条斯理擦嘴角,:“你倒不如忧心那三万两利钱吧?”

他朝林茂源咧嘴笑,露出被茶渍染黄的臼齿。

“总不好叫郭大人亲自来催吧?”

檐角铁马叮铃一响,惊得林茂源肥肉乱颤。

汗珠子顺着他三重下巴往领口钻,在锁骨窝积成亮晶晶的水洼。

……

德州码头。

夜风猛地一刮,卷走张平粜告示,忽高忽低贴着水面飞。

像一尾被鱼鹰惊着的白鲦。

明桂枝匆匆朝茶寮跑去,腰间玉珮在月色里晃出碎光。

茶寮残棚下,赵斐端坐在歪斜的长凳上,背脊挺得比漕运司的旗杆还直。

流光白的袍袖被夜风鼓起,似张满的帆。

他执笔的腕子稳得很,正疾笔写信。

“咔嚓”一声脆响惊破沉寂。

方靖的皂靴踩碎茶寮地上的碎渣,靴底粘着半片竹节虫翅。

国字脸上还沾着粮仓顶的蛛网。

袖口一抖,油纸包里的虫尸哗啦啦洒了一地。

月光正巧穿过云隙,照得虫壳泛起死鱼鳞的青光。

他举起一只断须的竹节虫,六条细腿在风里微颤,似要活过来要往漕船方向爬。

“不是蝗蝻,蝗蝻头更小,身更长。”

方靖的食指戳得茶桌咚咚响,“那些个黑心肝的,专挑芒种前在墙根撒虫——”

“那这些是……” 明桂枝问。

“竹节虫的幼虫,” 方靖把那枚虫尸递给明桂枝,“这玩意儿山东不常见,但泉州多的是。长得与蝗蝻七八成相似,就是头长一些,身短一些。”

河面忽地泛起涟漪,原是片榆钱打着旋儿落水。

明桂枝望向不远处,但见十数艘黑影的桅杆交错,在月下织成张破网。

河风忽地转了向。

带着隐隐约约的陈米酸气。

“假蝗灾。” 她叹了口气。

方靖气得眼角不住抽动:“最绝的是那些说书人,码头、茶肆还有酒楼,哪里人多往哪里去,专门讲《旱魃降灾》的段子……”他捏着嗓子学说书腔调:“江南道三月不雨,蝗神娘娘的銮驾已过长江啰——”

尾音被夜风削去。

暗处传来声鹧鸪叫。

明桂枝黛绸袖口往远处漕船方向一扬。

“这十数艘漕船吃水深得不正常,今日多的是没工开的苦力,这些船主硬是不卸货。”

她从袖口掏出一把大米,沙沙倒入茶碗,“我拜托飞羽调查走访,你们猜怎么着?”

“全是大米?”

“嗯,全是大米。”

方靖惑然:“为何不入仓?”

明桂枝叹了一声:“因为德州各个粮仓都堆满大米,要等这批卖完了,那十数艘船的大米才有空位入库。”

“直娘贼!”方靖猛地跺地:“天杀的直娘贼!他们合伙骗老百姓!告官,咱们去告官!”

河面忽地卷起阵怪风,将赵斐案头信笺吹得哗啦响。

“无人愿受理的。” 赵斐脸色比运河还沉:“我今日走访邻近的县、乡,各县衙有此情况。”

“那不正好?允书,你赶紧报给巡抚。” 方靖催道。

赵斐摇头:“那些知县、千户们都避而不谈。”

“难道……”

“此事背后的人应该来头不少,指不定……”

明桂枝替他说完:“指不定巡抚也参与其中。”

凉风吹过榆树,沙沙声,混进远处漕船启碇的闷响。

三人同时望向运河尽头,一时无话。

风吹榆钱的声音稍歇。

“我写信给伯父吧,” 方靖一拍在茶桌,震得虫尸蹦起三寸高:“惊起千尺浪也好,震醒九霄雷也罢,反正我是白身,不怕丢乌纱帽。”

明桂枝叹了口气:“只怕这信送不到方大人手里。”

万一连巡抚都参与其中,那往来的驿站一定特别关注他们几个的信件。

“那如何是好?”

“我已拟好密折。”赵斐把茶桌上的信笺折好,眸色炯炯:“我命令飞羽三更启程,亲自送信到京师。”

“来不及,” 明桂枝又叹:“快到芒种了,老百姓顾及蝗灾,很可能会影响耕作。”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方靖白了一眼,讥问道:“那明大人你有何高见?”

“巧了不是,我还真有一计。”

……

备注1:四柱清册在宋元以后就较为常见,在明代县衙财务记录中也有使用,以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四柱来反映收支情况,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通过这四柱的平衡关系来核算财务收支。

备注2:蝗蝻是蝗虫(蚂蚱)的若虫,因为没有翅,能够跳跃,所以叫做跳蝻。

备注3:旱魃降灾,旱魃,又叫旱母,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其最初是一种人形的怪物,到了后世逐渐被传成了僵尸,但其致旱消雨的能力则始终未曾改变。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千斤石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