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血洗

祝好此言方出,四近里喧嚷声渐起。

瀛国自古风靡陪葬流俗,然自大成立国,开国皇帝明禁以活物殉葬,莫说活生生的人,即便是家禽走兽亦不可同人随葬,违令者当斩立决。大成至今已延国百年,各州各县,哪怕是边陲小城也未闻以活人作葬的案宗,更何况是天子脚边的淮城?

祝家娘子所诉之案倒是撩起了民众的兴头,再言,祝好所诉竟是淮城首富尤琅的长子,谁人不知尤衍为人四十年擢发难数?小到教匪滋事结党凌民,大到奸淫掳掠用贿营求,此城百姓无不畏他,无不盼他伏法。

是以,淮城百姓既闻祝好控诉此等人渣自是心潮澎湃,未及半刻钟,此案犹如绵雨迅速洒向淮城匝地,衙外观场及长街的看客列至数里。

张谦以惊堂木阻遏众人的交耳,“空口无凭!再则尤家势众,尤氏既欲将你杀害作陪葬女,你又如何得以遁身?祝氏可携物证人证?”

祝好捻出宋携青予她的身契,“此契印有祝岚香与尤衍的私钤,寻常人家纳妾何须书身契?此契并非买民女之身,而是欲买民女的性命。”

“至于人证。”祝好意味深长地斜觑一侧立候的尤衍,“城尾东郊二里地的方娘子便是民女的人证,或可言,民女与方娘子互为人证。方娘子日日到府衙敲击登闻鼓为的也是状告尤衍以活人作葬!民女与方娘子……皆为陪葬人选,而民女并非自尤家出逃,正如张大人所言,尤家势众,民女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又怎可与其匹敌?”

“尤衍之所以释民女归家,只因宋姓公子以百金为民女赎身。奈何送信小厮玩忽职守,民女在尤家妆阁梳妆换衣时他尚未将此事传达,正因如此,民女才与方娘子在妆阁结识。”祝好言此,泫然泣下,“未想升堂鸣冤之际,方娘子竟不知所踪,今日的堂审絮因苦求十日方得!她又怎会无故失期?”

祝好虽未直接挑明方絮因失期与尤衍相干,可大伙皆明其间的暗喻。方絮因击鼓鸣冤十日,闹得淮城人尽皆知,尤衍岂会不知?准是尤衍为让方絮因无从上堂指供,暗中设阻。而祝娘子直到今日才露面,尤衍自是没想到她会为方絮因上堂证言,这才将祝好遗漏,教她有机可乘立身府衙陈案。

尤衍听后神情从容,他不见丝毫慌促,倒是张谦急赤白脸,“既如此,你与方氏从何得知尤氏欲行此等阴私?你与宋氏是何关系?他何故为你赎身?”张谦问言如许,遂朝两侧待侍的衙役吩咐:“遣吏卒寻方氏,并传当日为祝氏与方氏梳妆的卖粉妪及送信小厮上堂。”

衙外观者之众,张谦自需做足表面功夫。

祝好答言:“并非民女与方娘子事先得知尤衍的阴私,方娘子自愿入尤家为妾,民女却是遭姨母所胁。送亲当夜,直到梳妆也没有宋公子为民女赎身的消息,民女心摇胆颤,生怕宋公子将与民女的海誓山盟抛之脑后另寻新欢,民女想亲自诘问宋公子,所以起了逃婚的心思,方娘子听闻此事对民女心生怜惜,遂借了民女三十文乘车。”

言此,祝好稍作缓息,渗血的唇畔漾笑:“所幸宋公子不曾情变,他将身契赠予民女,打算娶民女为妻,宋公子是民女的未婚夫婿,民女与宋郎情深似海,宋郎亦对民女情根深种。”

“方娘子因母亲顽疾嫁入尤家为妾以此贴补家用,是以,翌日清晨民女欲将三十文还给方娘子,民女行至半途,却见丧葬仪队途径,其间竟同时游行两幅灵柩,不只如此,更闻臭气熏天!民女自幼耳力过人,忽闻重物敲击板壁之音,可民女急着寻方娘子,不曾推究……”

“未承想……民女到尤家时,忽闻尤员外迎妾当夜因心悸故去,尤家小厮言说,方娘子与尤员外鹣鲽情深,她不忍尤员外独自安葬,竟一头撞上灵柩欲与尤员外同去。”祝好如泣如诉:“民女斗胆直言,方娘子桃李年华,怎会与耄耋之年的尤员外鹣鲽情深?她嫁入尤家未及一日另言,方娘子既为其母入得尤家,又怎会因世间情爱将老母抛下……”

此言一出,仿若在人潮中掷入火药,万民犹如热锅上的蚁虫乱作一团,观者四下里无不垂首交耳。

祝好言辞激切,张谦听众民之论多为偏颇祝好,他立马以惊堂木打断祝好道:“停停停!你祝氏名声如何真当以为本官不知?淮城百姓不知?你虽生得月貌花庞可声名狼藉!宋氏既有百金为你赎身,定是名门望族,他家长亲怎许你入门为妻?莫说为妻,你为妾室皆恐损其气运!祝氏休得胡言!定是你与宋、方俩人合谋制骗术,欲以假案诓骗尤家财帛!”

祝好心中暗骂,她声名狼藉,宋携青同她相比又好哪去?

她心中如此想,面上却作悲凄怆色,祝好忍着脊背灼痛,伏地叩拜,“民女冤枉!”

祝好连喊数声“冤枉”,方接言道:“民女想起行途中的两幅灵柩,首柩木料稀贵,尾柩较之平平,疑是尤家送葬的仪队,民女追思棺内传出的敲击声,揣测方娘子当是假死之症,便尾随仪队想探个究竟。”

“民女通过尤家阶上残留的壤土敲定葬地是西皋或淮岭,民女仗胆压赌西皋,果真在西皋上腰寻见了仪队的足迹,民女循迹来到一方峭崖,见崖下以粗木嵌岩作底,上置两幅棺椁,崖下恰好游来方娘子的悲啼喊救!民女本想上报府衙,却遭人暗害跌崖!”

观者闻此,皆倒吸一口凉气。

“民女万幸跌在粗木作底的葬崖捡回条小命。民女与方娘子齐力移开棺盖,可好景不长,将民女推下峭崖之人竟掷山石令民女与方娘子齐齐坠崖。”祝好拭去唇角污血,“歹人也未料崖下是潭吧?民女与方娘子得猎户所救,方娘子于十日前转醒并将尤衍所作极恶告知猎户,并令其转诉民女。”

尤衍抚掌嘲道:“老子见祝娘子不单耳力过人!就连嗅觉也可与猪狗相较!”

祝好懒得与他逞口舌之能,只当两耳不闻。

正待此时,衙役将卖粉妪与送信小厮请至上堂,张谦无非询问迎亲当日可曾见到奇观异事,见二人所言与祝好言辞相应才将俩人遣散。

张谦自然知晓此二人所答不可重用,如此,正遂了他与尤衍的用意。

观者之众,张谦与尤衍做戏自需做全套,他遂问祝好,“祝氏,猎户与宋氏家住何地,名姓是何?将你推下葬崖之人是熟识?若不是,你可看清此人的样貌了?”

猎户是尤蘅提前安排的,祝好倒背如流:“猎户名作曹资,他因行猎,居所不一,非要论的话,长居之地便是崖下的茅屋。而将民女推下葬崖之人并非熟识,只依稀觑见此人五短身材,体态圆润。至于仙……”她顿了顿,方答:“宋郎名携青,家住南巷松鹤居,不过……宋郎常返京都探望长亲,民女昏睡数日,怎敢断言宋郎尚居其宅?”

谁人不知南巷松鹤居?此宅前身是世家别第,现今已被官署收作己用,多为招待京官。

前阵听说外埠来的勋贵以万两置下此宅,最令众人惊诧之处莫过于祝娘子竟得此等高门公子的垂爱。

众观者及张谦、尤衍打量祝好时目光如电,她佯装沉着。

张谦朝衙役掷拘唤签,“传曹、宋二人及祝氏姨母入堂!”言罢,他转觑尤衍,“尤氏可备辩辞?”

尤衍尚未答话,衙外一观者忽然越众而出,此人体态浑圆,着褐色携烟纹布衫,嗓音雄厚:“草民王莽!欲为尤大公子陈词!”

既有人证,被告者理应庆喜,可众人却见尤大公子面色惶惶。

张谦注意到了尤衍的慌容,想必来人定是不利于他,奈何他实逼此处,只得传王莽入堂。

王莽上堂即跪,大喊:“草民王莽!草民是尤大公子的亲卫!祝氏所言皆虚!草民在堂外观言半晌,方才祝氏竟说她与方氏徒手将棺盖移开,呸!方氏之棺四角嵌有钢钉!两个小女娃如何堪将棺盖掀开?!”

张谦欲审祝好,转目竟见她汗出浃背,双唇抖颤,眸中尽露惊惧。

祝好瑟缩地指着王莽,惶恐道:“就是他!张大人!是他将民女与方娘子暗害坠崖!是他!是他啊!”

王莽明面是尤衍的亲卫,实则是尤蘅的心腹,他看似为尤衍陈词,实则欲与祝好唱双簧。

张谦见势不妙,急急拍起惊堂木,“祝氏!先答本官!方氏之棺究竟是如何开的!?若存诬告!罪加三等!”

祝好声泪俱下,“……民女,民女不曾说谎。”她在袖中摸出条状之物,待众人看清不免生疑。

好端端的,祝娘子为何在袖中私藏钢钉?诶!方才王莽说什么来着?棺盖四角嵌有钢钉,莫非……

祝好手心的钢钉残有锈血,她声哑道:“民女初入明堂,心中自是惴惴,所说遗漏细情倒也合情理。如王氏所言,棺盖嵌有钢钉,民女是借簪钗将钢钉撬出棺盖的。”

她高举两手,只见祝好的掌间布满疮疤,“这些伤都是开棺所致的,民女倒想问问王氏与尤氏!淮城丧葬礼法已弃封棺,此行意将亡魂永囚!寓意死者不入轮回!尤家既将方娘子的棺椁嵌入钢钉,为何尤员外的棺椁未嵌?”

“若是防土夫窃墓亦难通其理!方娘子的棺椁远逊尤员外之棺,再说了,尤员外棺中的随葬物盈千累万,真当土夫子瞎了眼?还是……尤大公子唯恐方三娘活生生地蹦出棺来!”

祝好又从袖中捻出一截褐色的携烟纹布绦,“‘衍’作‘烟’,淮城百姓皆知,着此衣者正是尤大公子的亲卫!这截布绦是王莽将民女推下葬崖时所得。”

尤衍骂道:“你个牲畜!休得浑言!王莽月前随老子到岐州谈商!老子归城时将他留在岐州处理尾事。直到今日,与王莽同留岐州的随从皆未返城!他岂能于半月前现身西皋?!老子倒想问问王莽!他为何在此!?究竟是要替老子陈词,还是想反泼老子脏水?!”

祝好无须再费唇舌,衙外围观的百姓已起声窃谈。

“诶!他三人所言皆有异啊!若依尤大公子之言,王莽尚未回城,他如何能知方三娘的棺椁嵌有钢钉?”

“王莽不仅知道棺椁嵌有钢钉,就连嵌入几枚都一清二楚!依我所见,王莽明面上留在岐州,实则奉尤衍之命,欲将祝、方俩人……”

“所言极是!王莽此时现身定是担心主子被困危境,怎料……将尤大公子推入险境之人,竟是自个儿!”

尤衍眸中阴鸷显现,他转身指着衙外的百姓,“谁在胡言?!给老子滚出来!”

此话方落,王莽直奔登闻鼓,众人耳闻一声闷响,竟是王莽一头撞在了鼓圈坚硬处。

“尤大公子冤枉!草民愿以性命为尤公子沉冤!尤大公子冤枉!张大人明鉴!尤大公子冤枉!”

王莽撞势不减,登闻鼓血流如红绸作悬,衙役正想将他拽开,王莽却自长靴抽出短剑,直直刺入自己的喉颈。

鲜血迸溅,王莽遥指尤衍,“……尤大公子,我阿妹……你应我,允阿妹……过活……”

呜呜呜呜为我的两位数读者们更新一下,这两章走剧情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血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