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宁听到消息后喜不自胜,立马就开始着手准备定亲事宜。
因有林大郎在前,妯娌二人已经将流程以及需要准备的东西熟记于心,轮到林二郎照着办就是。
唐家已经松口同意,他们还是尽早开始走定亲礼为好。
两家离得不远,坐在一起商议也方便,又不像林大郎的婚事那样拖那么久,因而纳彩问名纳吉请征这几个步骤按照时下正常的间隔花上半年时间来走。
算算日子,刚好能在唐如珍及笄礼前后正式定亲。
林二郎知道唐家同意之后,一向风轻云淡的人不免也露出喜意。
与他同住的楚维声见状询问他发什么什么喜事。
林二郎想了想,这事只是口头说定,未落到实处不应说与外人知晓,但与楚维声相处这段时间了解了他的人品,便与他说了。
楚维声闻言一怔,之后笑道:“恭喜二郎了。”
林二郎笑着道谢,楚维声又道:“等二郎与唐家姑娘正式定亲后,可要好好请我喝顿酒。”
林二郎看他含笑看着自己,转念一想就明白过来。
的确,唐先生原本是汉王府的西席,若非楚维声来求真书院读书,他还真没有机会认识唐家,认识唐如珍。
于是他哈哈一笑,爽快道:“待尘埃落定,婚约定好,丁兄挑地方,咱们喝个痛快!”
“一言为定。”楚维声微微颔首。
从小生长在王府,楚维声几乎没有同龄的至交好友,反而是隐姓埋名来了求真书院后在学子中交了几个朋友。
但林二郎依旧是与他最要好的。
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不过几日便正常许多,日常相处中,二人都渐渐欣赏起对方,无关身份地位,只看对方的性格与行为举止。
好友即将与心上人成就好事,楚维声不免想到自己,笑容微收。
不过转瞬之间,立马又将这些烦心事从脑海中赶出去,恢复笑容,只是看起来比先前要僵硬几分。
再说唐家,既已定下,林家不日又要上门来商议婚事,唐先生便书信一封寄到长安,向自己的兄长也就是唐如珍的亲生父亲唐栋告知此事。
书信到达长安之时,这边已经过完了纳彩和问名,很快便要纳吉。纳吉过后需再等些日子,待过了唐如珍的及笄礼再行纳征礼。
唐栋收到唐先生的书信,看完后好一番思索才想到信上的林家,将林智和林易两人对上号。
对于女儿定亲,唐栋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像是得知亲朋好友家女儿成亲一样。
他早就和唐先生说好了,唐如珍的婚事自己不会多管,现在也没有要反悔的意思,只是告诉了现任夫人一声,让她打点嫁妆事宜。
唐家现在还未分家。
唐栋除了唐先生这个一母同胞的兄弟,还有两个庶出弟弟,都没什么成就,在祖籍成都打理祖上留下的那点家产。
唐栋官运还算亨通,嫡出的兄弟唐先生又谋了汉王府的差事,也无需担忧,便把家里的产业交给他们管,账面上过得去就好,即便知道他们从中捞油水也并不在意。
因此,唐如珍出嫁,嫁妆理应从公中出钱置办,他们再从自己私房里添上一些。
唐大夫人知道此事后很不开怀,她嫁入唐家不久就身怀有孕,头胎生了个女儿,和唐如珍差了五岁。
十一岁的年纪,在如今流行晚婚的年纪,还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唐栋就想用她来和上峰维持关系,透露过想将女儿嫁给上峰的小儿子。那人是个庶出,还没什么出息,年龄上又大了女儿五岁之多,待到女儿出嫁,房里还不塞满碍眼的姬妾。
若家中的女孩都是这样的出路也就罢了,偏前头原配留下来的那个是个例外。
唐大夫人心里不平衡,便开始吹枕头风。
“这林家是哪来的?我怎么从未听过?”唐大夫人疑惑问道。
唐栋便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告知她。
“如此说来,林家现在一个官身都没有,又怎么配得上咱家的大姑娘?”
唐大夫人不怕唐栋觉得自己在挑事,这种困惑任谁都会有的吧。
“谁知道二弟是怎么想的,不过他说了这林演倒是个可造之材,日后定有成就。”对于自家弟弟的眼光,唐栋还是认可的。
唐大夫人暗中撇了撇嘴,她不了解林家是真,但她对唐先生夫妇还是知道的。
对于唐如珍这个侄女,二人疼到了骨子里,为她挑选的夫家,定然极好。
她是女人,自然知道对女人来说,有权势的夫家不一定好,林家面上不显,说不得是内里极合适,否则,那两人焉能轻易应下。
“那也是日后,咱家大姑娘养在她叔父叔母跟前,那是极优秀的,为何不在长安找一个已经出仕的青年才俊,再不济从国子监里挑,有才的一抓一大把。”唐大夫人并不愚蠢,她从不在唐栋跟前贬低唐如珍以及唐先生夫妇,反而夸赞居多,如此反而得了唐栋的喜爱。
唐栋却不想继续与她说这个话题:“总之,阿珍的婚事便由二弟说了算,这些是早就说好的。他既已看中,告知我知道即可。你也不用再多想,做好自己的事。倒是阿琪,今儿我与张侍郎吃酒,见了他家的小儿子,一表人才,待我再与张侍郎打上几回交道,将她的婚事定下。”
唐栋所在的太常寺名义上归属礼部管辖,他口中的张侍郎便是礼部侍郎。
唐大夫人暗自咬牙,连忙说道:“阿琪年纪尚小,现在定亲,为时尚早吧,不如再等上两年?”
唐栋摆摆手道:“又不是现在就办婚事,先定下来,及笄之后才出嫁。”
唐大夫人心下着急,一时想不出理由,突然想到唐如珍,当下也不管那么多了,说道:“老爷看上了张侍郎家的公子,阿琪年纪又小,待到及笄尚有五六年之久,何不考虑阿珍呢?二人年纪正当,不久即可办事,岂不更加合适?”
唐栋原先也提过一次和张家结亲的事,只是看起来像随口一提,唐大夫人觉得未必就会成真,便没多说,眼下看却是认真的,不由得她不着急。
唐栋思索片刻,最终还是摇头道:“不妥。若是阿珍婚事未定也就罢了,现在恐怕已经开始过礼,不好反悔,况且我已在张侍郎面前提了阿琪,也不能再换人。”
其实也不是不能反悔,对一个没什么根基又无人在朝的林家,唐栋并不怎么畏惧,他只是不想再与二弟发生冲突,恶化他们之间的关系。
“老爷已经和张侍郎提过阿琪的名字了?”唐大夫人大惊失色,声音不可控制的尖锐起来。
唐栋皱了皱眉,说道:“女孩名字怎么轻易外传,我只与张侍郎说了家中行二的女儿。”
唐大夫人满心绝望,在她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差别,此事恐怕是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你怎么这般作态?”唐栋这才注意到自家夫人的不对:“阿琪能嫁到张家,已经是极好的归宿了。别看张侍郎只比我高一品,家族可比咱们唐家强多了。”
唐大夫人摇摇头,没再说什么,似是接受了这般说辞。
与唐栋说再多也无用,她只能寄希望于张家看不上唐家,拒绝这门婚事。
唐大夫人娘家比之唐家尚且不如,若非如此当初她也不会嫁给唐栋做继室,因此面对唐栋乃至于唐先生夫妻,她都不怎么硬气的起来。
好在成婚多年,她知道要如何与唐栋相处,又接连生了四个孩子,在唐家能站稳脚跟,也能压制得住房中的妾室和庶出子女,只除了违抗不了唐栋,其余并无不顺。
对于唐栋所做出的决定,唐大夫人再不愿意也只能听从。
说回林家,时间进入六月,夏收过后,林易早就开始计划的捐钱铺桥修路终于迈开了步伐。
年初林易找白县令商议,白县令对于他要捐钱的事自然是欢迎之至,也可以如他所想用今年的役令来省下一部分的人工花费。
只是白县令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原本打算今年征发劳役疏通童山县境内的水道。
童山县的河道水渠已经好几年没有清淤,雨水多的那年白县令就注意到了,但当时县衙太穷,没钱修,这两年陆续有了些进项,尤其林家的瓷窑每年都缴纳一笔可观的税赋,今年正好用上。
林易听了白县令的想法,也很赞同。
河道确实要及时清淤,不然若遇到多水的年份,恐冲垮堤坝酿成大祸。
他也不想县衙一分钱不出,既然白县令攒下一部分钱用来清理河道,那他捐出的钱就按照原先的设想去修路。
不过这么说恐怕白县令会将所有的劳役名额用在清理河道上,修路的人工全部就要自己来出了。
于是林易便提议用他捐的钱来清理河道,役令照常发,县衙的钱也别放着,可以用来铺路。
白县令也是多年做官的人,并非不知道林易的想法,他也是想做些实事的,便说县衙的钱只能修一部分的路。
林易又旁敲侧击说县中有不少大户,在童山县经营多年,也应回馈乡亲,他愿意带头组织县里的大户捐钱捐物,尽量多筹集善款用在修路上,只是希望白县令能对这些人家表彰一二,最好是立个石碑在修好的路上,刻上参与其中的人名字。
白县令对此很满意,这么一来,河道清理了,路也修了。县衙用有限的钱做了足够多的事,他的政绩也有了,而林家和县中的大户也做了善事,扬了名。
这已经不知道是几全齐美了。
抱歉大家,深潮最近没办法保证日更了,可能是隔日更吧。
因为要开始上班做牛马了,不能保证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码字,只能说尽量多写。
但是深潮保证就算一直免费到完结,也会认真将这本书写完的,就是速度可能会有点慢。
希望大家理解,我也要吃饭的。
写书维持不了生活,只能出门挣窝囊费了[可怜][可怜]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3章 善款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