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倏地走过三日。这三日里,姜姀每日花一半时间练习爬树,另外一半时间用来做竹编。
兰英婶则是专心做她的竹簸箕,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竹编这东西,学了个门道以后靠的就是手熟。姜姀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大瑨朝属于历史洪流中的哪一截,但竹编本就是从古时候开始一路传承到现代的东西。工序上按说大同小异,无非是用的工具上有差。
而今既缺少工具,那只能等她做的量多了,摸出个手感来,才能一日日感受着进步。
但这趟下山,光有竹簸箕肯定不够卖的,总不能家家户户都在这个时候需要竹簸箕。于是她在兰英婶做竹簸箕的同时,利用有限的工具做了些竹筐和背篓。
而先前兰英婶做的那两个卖相一般的,未免影响她们这次做营生的口碑,便由两家人分了留着自个儿用。
又用剩下的竹篾边角料做了几只小孩子玩的竹编蚂蚱,给小果和娇娇一人留了只玩,其余的都打算下山的时候挑去卖。
转眼做好的竹簸箕越垒越高。姜姀眼瞅差不多了,便叫了声停。
数了数,这几日一共产出竹簸箕十五个,竹筐八个,背篓两个。
仅这两个背篓就花去一整天时间。这一带人喜欢用背篓背孩子,所以她做的时候格外小心,还刻意做了个篾尺用来给背篓收缝,生怕哪里扎得不够严实。
再就是背篓那两根背带,工具有限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竹丝不够细密。光用竹篾的话,韧性和舒适性上都会有所欠缺。
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她在做背带时把藤条编了些进去,这样韧性足够,承重力也比原来的纯竹编背带大得多。
这日清点完成品,晡食时候,两家人又合在一起给竹编商量定价。
“原先我做的竹筐卖两文钱一个。即便是这么便宜的价格,买的人也少,更没什么回头客。这两年下来,受北方打仗影响,外头的物价翻着倍地涨,我这竹筐都没好意思涨个半文。”
原身在陈家时候一文钱都摸不着,所以姜姀并不熟悉山下的物价:“那别家呢,有没有别家卖的价格可供参考的?”
兰英婶笑道:“你猜猜我这手艺怎就卖得出,还不是因为十里八乡没一家正经的篾匠。”
姜姀跟着笑:“那这样更好。此番咱们就说是升级了工艺,明眼人一眼能瞧得出和从前的不同,顺着势把价格抬上去就也合情合理。”
“那你觉得卖多少合适?”
“簸箕三文,竹筐四文,背篓做起来麻烦,且量少,就卖六文。阿婶您觉得这样如何?”
“呀,翻这么多啊。”兰英婶道,“我自然不嫌多,就是不知道村民们觉得如何。”
“您看既然竹簸箕做得多,我还有个想法。单买三文一个,买一双只需要五文。村里都是相熟的乡邻,肯定会有想要凑单买的。薄利多销村民们高兴,咱们也不亏。”
“还是你的脑子好用。就按你说的,反正咱们这回就在山下的村里试试,不走远。要定价不合适,后面再改也成。”
两家人就此约定好,明日一早让沈猎户帮着,把东西挑到村子里卖。至于兰英婶,她留在家里照顾娇娇,顺带给出门的几个准备回来后的餐食。
姜姀和小果走后,屋子里安静下来。
兰英婶进灶房烧热水打算刷碗,看见灶台一角放着口麻袋,左瞧右瞧,总觉得眼熟,像是前几日见过。打开一看,里面是一袋子舂好的米粒儿。
她登时想起来点什么:“老头子你过来瞅瞅,这咋个回事啊。不是不让她们给粮食吗,怎的又拿来一袋。”
沈猎户刚目送完两人,没进来,在屋外和娇娇一道溜达着消食。
“是我搁在那儿的。小果说,她娘亲这几日夜夜伤心,总觉得我们不收粮食是跟她们生分。说着说着,就开始掉眼泪。我想着算了,那就收一袋米罢,米比面好歹便宜些。”
走到屋外,兰英婶捶他一下:“这种话你也信。是阿姀那丫头心里头过意不去,故意让小果哄你的呢。怎的,这会儿祖宗规矩不重要了?信不信你太爷从祖坟里跳出来抽你。”
“那可不会。”沈猎户呵呵笑了两声,“我太爷没说过那种规矩。我爷没有,我爹也没。”
……
翌日,姜姀天没亮就起来,和面揉面,在那口没有铁锅的灶膛里闷了几张饼。
山上山下往返一趟就要个把时辰,再加上白淀村地广人稀,沿路叫卖不晓得要花去多少时间。为了避免路上挨饿,干粮肯定要备着。
他们做大人的,忍忍也就算了。但像小果这种肠胃弱的,更加不能久饿。
糜饼刚出炉还脆着。姜姀把面上的灰拍了,露出略有些焦黄的饼皮。两人正好没吃朝食,就一人捧着一个坐在门槛上啃。
见沈猎户挑着扁担从坡上下来,姜姀三两口把饼子塞进嘴里,起身忙迎上去。
“沈叔,您吃过了吗?”
沈猎户把扁担从肩上卸下来,推却了她帮忙的好意:“吃过了。不用不用,才这点重,我一个人可以。”
门槛上,沉浸式吃饭的小果吃得满身碎饼渣,用手捻了,连一点点的饼沫子都送进嘴里:“沈阿公,娘做了饼子给我们当干粮。咱们一会儿饿了也吃这个。”
“是么,你阿娘手巧着嘞。分阿公尝尝。”
她从剩下的半个饼子里折出一块,送进沈猎户口中:“怎么样,好吃吗?”
“好吃。”沈猎户道,“就是干巴了点,没什么油水。”
“见笑,家里没有油。”
“也没有像阿公家里那样的大铁锅。”小果添上一句,被姜姀捂住嘴。
沈猎户冷看她一眼:“那还说什么五五分。都穷成这样了,还想着别人呢。”
“今日要是能把这些个挑下去的都卖了,就算五五分,钱也不少嘞。到时买肉买油买粮食,铁定买得齐齐的。”见沈猎户面上表情依旧难看,她补了句,“陶釜做饭也挺好,炖煮些寻常的食材完全够。小果肠胃不好,大油大荤吃多了也不合适。这些我心里有数呢。”
沈猎户没多辩驳,见小果把糜饼吃完,又重新把扁担挑起来:“走吧。”
小果用树叶揣好剩下的三个糜饼。姜姀背着背篓,两大一小并肩向山下走去。
算算日子,今日恰巧是休沐日。那些个赶着做工上早市的村民往往会偷个闲。等走到山下,差不多正赶上他们起床。
姜姀穿来以前,原身鲜少出门,一路过来几乎没碰上几个相熟的。反倒沈猎户,挑着担走在下山路上,时不时就有人同他打招呼。
“沈叔是本地人?”
沈猎户道:“不是,我是从邻村搬到山里的。只是你兰英婶先前做的竹编都是我挑去卖的,还有那些猎来的鸡啊兔啊,自己吃不完的,都得背下来卖。一来二去,在村里就混了个脸熟。”
姜姀忽然想到什么:“小果,你会不会想家里的哥哥们。我记得你三哥从前待你挺好,你要是想他的话,要不要回去看看。”
“不要。”小果赌气地扭过头,“二伯娘不让我和三哥玩,我要是回去,二伯娘会骂我的。”
“怕什么。”沈猎户道,“反正咱们一路走下来,肯定会经过你住的那里。你要想去串个门,阿公往你身边一站,看谁敢欺负你。”
“那也不要。”小果道,“阿奶也凶着。我要去了,会连累我娘也挨骂的。”
沈猎户还想说点什么,看姜姀直摇头,只好住嘴。
“那行,小果不想去咱就不去。我记得你不是跟王婶家的大妞妹妹玩得好吗,要不咱抽空看看她去?”
小果的眼睛亮起来,脸上登时笑开了花:“我也想大妞了。她家就在前头呢,这里我认路。”
小孩子一蹦一跳地往前跑,两个大人被扁担拖住脚,在后头慢慢地跟。
白淀村沿河坐落,贯穿东西。和大罗山的接壤处位于村东头,第一间有人居住的屋子就在山脚下。但村东头住的人少,稀稀拉拉的,走出一里地都见不到两间屋子。
没把力气费在路上。姜姀想着,等走到人群密集点的地方再开始吆喝,也好把人尽可能地都吸引到一处。
直到视线里的房子渐多,姜姀清了清嗓子,把双手拢成喇叭状开始吆喝:“卖竹簸箕,竹背篓,竹筐咯,结实耐用买一个省三年,能晒谷子又能装孩子,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咯。”
沈猎户被喊得面上失了色,显然没料到姜姀会突然来上这么一出。他沉默惯了,人前向来话少,也就在山里的时候会敞开了和两个小的多说两句。
知道姜姀此番吆喝下来会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对于他们卖东西是好,可总有些拉不下脸来。
见他嘴角直抽抽,姜姀以为是嫌她喊得不够热闹。吆喝的段子是有点长,而且不够朗朗上口,听起来也不押韵,于是虚心请教道:“沈叔,您平日里都怎么喊的?我没什么做营生的经验,您教教我呗。”
“不喊。”沈猎户道,“走到一户人家跟前,敲敲门,有需要的自然会出来看看。”
“那卖得可慢嘞,还是吆喝吆喝省事。而且您这样,会让其他人觉得咱们的东西像是送上门着急卖的,还方便了人家砍价哩。您要不学我这般喊喊,您嗓门亮,保准比我喊的穿透力强。”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