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旅馆大堂里看见那张海报的。
“让时间慢下来,在圣利维娅镇洗净浮尘。”
我几乎没多想就决定绕路过去。
这里有石砌的屋顶与银灰色的钟楼。小镇入口是一个拱形门楼,两侧飘着欢迎旗帜中间则是金色标语:信仰之城,灵魂之岛。红砖小道从镇口蜿蜒而入,街巷内大多是白墙民居,每扇窗都有圣母像或十字架伫立,它们像是这个镇子的守夜人。
镇子比我想象得热闹。主街道两旁是一式的仿古石屋,咖啡馆、纪念品商店和小旅馆串在一起。我看见一个身着修女服饰的年轻女孩从面包房走出来,手里拎着牛角包和果酱。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焚香味。
钟声准点响起,音量很大,显然是扩音设备的功劳。游客纷纷停下脚步,开始拍照。我也被这声音吸引,仰头望向钟楼,那是一座三层结构的哥特式建筑。几个孩子在石阶上跪下,面朝教堂。他们动作自然又整齐,像是实践过无数次。街角那家面包店的女主人也放下了手里的抹布,面向钟楼,合手弯腰。
生活在信仰中的人,不必再仰望天堂。
我低下头,不清楚自己在抵触什么。也许我只是希望,这里能比我此刻的内心更安静一点。
教堂外的草地上,一位男士站在橄榄树下,对着夕阳照亮的一面石墙连按几下快门。
习惯性地,我开始观察他。
他翻看相机,眉头轻蹙,似乎对成像不满意。不知为何,我开始在心里用快门先生来称呼他。
“你是在拍光线吗?” 直到他看向我,我才不得不说出这句算不上问题的话。
他的目光落在我脸上,眼中浮现短暂迷茫,很快了然。
“哟,是你啊,真是太巧了。”他说得像旧友重逢,“你觉不觉得这光像极了那时候?”
“啊对……在海上的时候……”我故意顺着他的话接下去。
“是的,是的,我记得你总穿一件有香味的大衣,是橡木苔对吧?特别好闻。”他像是想起什么,“哦,对了,你等等我。”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卸下背包,在里头翻找什么。
“我这有你的照片。”他抽出一本相册,“说起来,我还给了你一卷胶卷呢,你有把它洗出来吗?”
他翻了几页,又取出一张照片。
甲板上,头缠绷带的黑发男人站在我身侧,身体微微倾向我,正在听我说什么。我终于看清了他的模样。
“说来真奇怪哩,照片留下来了,我居然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拍的,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像做梦一样。”他看着照片说。
“那你还记得别的么?”我尽可能保持语气自然。
“记得一些吧,上下船的时候,零零碎碎的。有时候会在梦里想起来,睁眼就忘了。”他吞了口唾沫,“也怪不得我们啊,我问过其他人了,大家应该都差不多,反正记不太清了。”
他又补充道:“啊呀,你知道的。像我们那——么——长的航程,上岸后谁的脑子都跟泡过水似的。”
“好啦,这下物归原主咯。”他把照片递给我。
难以置信的是,我太轻易便相信了这张照片比我本人更了解我的过去。
“谢谢你。”
“嗨,谢什么嘛。”他撇撇嘴,“走啦。祝你,呃…路上小心。”
说完这句话,他转身走入小巷,阳光为他镀上了一层金,他的背影很快被石墙吞没。
我坐在长椅上,对着照片上的那个人看了很长时间。他没有刻意回避镜头,视线全落在我身上,像是在照镜子。
“孩子。”一道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你是在等人,还是等自己?”
我惊疑,立刻抬头,一位鬓发斑白的神父正朝我走来,他背挺得很直,手里拿着一个银十字。他面露慈爱,并未展现神职人员的威严。
我迟疑了两秒,告诉他我在等人。
“原来如此,你不是第一个来圣利维娅找答案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他早早习惯了与迷途之人打交道,从衣袖里抽出一张手写的祷文,“这个送给你。迷茫时,请将你无法说出的交给主。”
我接过,点头以示感谢。心里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这岂不是换种方式逃避吗?
广场那边传来几声鸽哨。在不起眼的角落,一位身着素色长裙的女孩正坐在台阶上看书。金发似乎打过蜡,不可思议的柔顺,她坐得很正,像一朵自觉不能松懈的花。
次日清晨,我进入主堂参观,正值钟声穿透云层。
今天是礼拜日。唱诗班吟诵的曲调庄严而悠远,日光被琉璃窗割成彩色的碎片,落在地毯与一排排木椅之间。我坐到最后一排,没有和他们一起祷告,只是安静地看着前方。
昨天那位神父正站在讲坛上,他为所有人布道。
“上帝并不解释痛苦,但祂愿意陪你穿越荒原。”
这番话触动了我心里的枝节,我太渴望有人能理解我了。
礼拜结束,他站在祭坛边整理桌面,仿佛知道我会来。
“神父,您昨天说的是实话,”我走到他面前,“我只是个找答案的过路人。”
“我明白你的顾虑,孩子。留下来并非一定是出于信仰。”他微笑,“休息只是为了更好地整理自己。”
“如果你暂时没有事情想做,我们这里刚好缺一个帮手,你愿意试试吗?”
我无法从这句邀请中听出更多含义。我总是在路上,我该让自己歇一歇的。
几秒后,我点了点头:“我叫西尔维娅·克洛托。”
我不是来赎罪的,我在心里说。
我想留在这里,直到我不再抗拒照片上的自己。
午后的光最为清澈,我喜欢在这个时间擦拭圣坛,我戴上白布手套,用蘸过醋水的棉布将烛台底部的斑痕一点点擦拭干净。我时常看见自己的脸在金属饰面上扭曲,再一转动,就消失不见。它看起来比我更安静。
每天早上,修女们会带我一起诵读圣经。我不总是跟得上,很多字眼对我来说非常难发音。当然,并不是我不识字,我只是抗拒把它们读出来。我坐在长椅上,听着那整齐的诵读声——像葬礼挽歌。
“主是我心里的磐石,是我避难的所在。”这段经文在某日被读了三遍。
我看着经书,灵魂早已云游天外。如果我的记忆是漂浮的,那它飘走之后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可以沉下去的地方呢?
圣利维娅的修道院有一间自己的面包房,这被外来客当成是文化特色。每到正午,面包烘烤的香味总是从石墙的缝隙钻出来。修女们教我和面,她们卖力揉着面,动作干净利索。这是种不错的发泄方式,我揉不好,因为我总忍不住慢下来。
“别太心急了,孩子,不是每个人都习惯做实的东西。”一位年长的修女笑着说,“慢慢来,身体总会记住的。”
烤箱的热气蒸得我头晕,我眼前竟浮现出一艘船来,船舷边萦绕着面包刚出炉的热气。
我用力揉面,试图让自己放松些。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金发女孩快步走进来,鞋跟磕在地砖上哒哒响。她手里提着果酱罐,发丝被风吹乱了些,脸颊红扑扑的。
“我又迟到了。”
她自说自话,修女们冲她露出友善的微笑。女孩径自走到我身旁的长案台前,把果酱放下,然后熟练地挽起头发、洗手、围围裙、抓起一团面。
“你是新来的吧?我昨天在教堂外见过你。”
我点头,也冲她笑笑。
“我叫玛妮雅,”她把面团摁在木板上,“听起来是不是像某种甜点或者果酱?比如‘请给我来一勺玛妮雅’……哎,听上去就挺香的。”
我不擅长应付这种类型的人。
她歪头看我一眼,说:“你不太爱说话啊,不过,至少告诉我你的名字吧。”
“西尔维娅。”
“西尔维娅,叫你西尔可以吗?”她把面团搓成长条,刷上厚厚一层黄油,又撒上干果。
她像一只蝴蝶,轻盈地在面包房飞来飞去,完全没在意我是否回答,转身就拿烤盘去了。我顺手帮她一起将面包转移到烤架上,玛妮雅动作不快,脸上始终带着一种和教会不同频的明朗。
“你知道吗?我其实是来这里找什么的。”她靠近我,孩子般地故作神秘道。
“那是什么?”我问。
玛妮雅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让人配合她的能力,姑且当做亲和力吧。
“不知道呢,可能是某种感觉,或者梦想之类的?又或者想看的某本书?”她抬手拢了一下鬓角的发丝,“我最近总读《浣熊的尾巴》,你有听过这本书吗?你得看看,我觉得对于找东西的人来说,它很有用。”
“我应该读过。”愣了几秒,我想起自己的行李里还真有一本同名的书。
她突然凑得更近了,眼神也亮晶晶的,我说不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
“西尔,我就觉得你会喜欢它。”
“这或许不是一本大多数人会喜欢的书。”我淡淡地说,“你品味很不错。”
“当然啦,我也常常写些差不多的东西。你呢?你喜欢写东西吗?”
我犹豫片刻,坦白道:“有时候。”
她盯着我看了几秒,又咧嘴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你写出来的故事会很精彩。”
玛妮雅并不急着填补沉默,她开始欣赏烤箱里慢慢膨胀的面团。过了一会,凑到我耳边,悄悄问:“西尔,你信神吗?”
我扫视了周围,没人注意这边。然后,我摇了摇头。
“哦。”她耸了耸肩,“那你信果酱吗?”
我立即捂住嘴,我居然被她逗得笑出声来。金发女孩俏皮地眨眨眼:“你笑起来很漂亮啊。”
空气中弥漫着面包香,终于,烤箱“叮”的一声响起。玛妮雅打开烤箱门,热气扑在她脸上,她的眼睛在蒸汽中眯成一条浅浅的弧线。
“我总觉得,每个来这里的人都是在躲避什么。”她一边取烤盘一边和我聊天,“你也是这样吗?”
“不,我和你一样,是找点什么。”我下意识否认。
“哎——是这样啊,我一直以为逃避和寻找其实是一回事。”
我看向玛妮雅,她神色轻松,仿佛刚刚说出口的只是一段小镇童谣。
晚餐前唱诗班成员会聚集在大厅内练习圣歌。偶尔她们会邀请我加入低音和声的部分,不巧的是我不会唱歌。
但我们还是围坐在一起。穹顶反弹着回音,我学着她们发声。希伯来词汇我不全懂,类似的音调一齐延展,就像一根细线,被什么东西从胸口牵引出来。
即便我永远不在调上也没人会责怪我。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