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 53 章

两人一起向河边的工地走去,荀彧一直和唐婥保持着半步的距离,没有为郭嘉辩解,“我下回会说他的。”

“文若是不是还没去过河边工地?”唐婥并不在乎这个,随口就转移了话题,“水转纺车已经帮周边的百姓们纺了数千斤纱,甚至麻都不够用了。若是能推广到全国,应能让百姓们轻松些。”

“但没有人维护百姓的利益,无论我做出再多的纺车也最后也不过是沦为高官世族盘剥其他人的工具。”她冷静的对荀彧说道,“我有时也会想,如果不能放心其他人的品格不如自己成为那个掌权者,但人都是会变的,我又难以保证自己在品尝到权力的滋味后不会改变。”

“更何况,若是整日同那些心怀鬼胎,各有目的的人打交道,恐怕就无心为民了。”她笑着说,明明是平淡的语气荀彧却听出些许请求的意味。

他稍稍靠近唐婥,不顾礼节的轻轻挽起她的手低声道,“我知道了,阿婥便安心为民就好。剩下的有我。”

“难道文若想要图谋雒阳之位?”唐婥轻轻笑了一下,不太相信荀彧的承诺。

“皇帝总是身不由己的,很多事情他并不能做决定。实际上,最后行政,也不过是三公或者尚书将可行的几个方案交由他决定而已。若是想要成为阿婥的后盾,皇帝才是最不能图谋的位置。”荀彧好像根本没有察觉道自己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前些天教阿婥的那些政事,难道阿婥都忘了?”

“自是没忘的。”她无奈的叹气,“文若这些帝王之学,恐怕最后也不会货于帝王家了。”她口中的帝王家,自然是如今的刘汉。

“总是要做些取舍的。”荀彧倒是不太在意这些事情,上一世他和自己的仲豫大兄已经教了足够多,可国家积弱最后皇帝也无能为力。

两人一边闲聊,叮叮锤声就已经从远处传来,一个褐衣短袴的匠人正匆匆忙忙往高阳里的放向跑,看到唐婥立刻放缓了脚步,高声招呼着,“君侯!您要的炉子,吴工拿不准主意正要去找您呢!”吴工就是现在的工头。

马钧今天就开始搭瓷窑,少年动作很快今天就搭了两个出来,看上去像模像样的但烧起来后温度一直升不上去,正巧唐婥派人来要旧炉子,吴工想要把这两个给唐婥又担心她嫌弃是废炉,这才派人来找她。

“没关系,这两个就可以。”她看着眼前这两个已经有些模样的炉子,非常满意连忙让人回去把自己今天刚做的那些陶片和石灰混合的粉末运过来。

反正一会还要改造这两个炉子,温度的问题可以一并解决。

“文若,颍阴可有石灰?”唐婥毕竟刚来这边,对颍阴的矿藏并不了解,于是询问本地人荀彧。

颍阴位于淮海平原西缘,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果唐婥前世对这片地方更加了解的话,就会知道位于中原的颍阴境内有高质量的金属矿产,硅石、耐火黏土、石灰岩、大理石和白垩土。

这些有的早早就被发现利用,比如铁矿和石灰岩。

荀彧闻言点点头,“石灰矿就在附近,只是县公一直用其填补税收缺漏,并不买卖。”他以为唐婥想要把石灰矿买下来。

“怎么会,我只是想从县公那里买到生石灰。”唐婥笑眯眯的说,在得到肯定答案后立刻在心里琢磨着怎么去说服县令给自己长期提供这些材料。

碍于旁人的视线,他没有太过靠近唐婥只是看着她的笑容,袖子里的手轻轻摩挲了一下,主动将和县令交涉的工作接了过去。

唐婥低头吩咐别人将自己调好的陶粉石灰粉加水,就能制成一种古老的砖瓦粉水泥,这是一种高强度的耐火泥,用这种水泥涂在炉壁上,等到水泥彻底干透就会形成一个不会因高温变形爆炸的窑炉了。

听到荀彧这般说,立刻点答应。虽然自己和县令有过合作,但实在不喜欢和他扯皮,有人主动去干这个麻烦事自然是最好了。

唐婥不知道荀彧究竟是怎么和县令说得,总而言之没过几天大量的石灰和生铁就被送到了颍阴,连带着县里专业的工匠数十人,管事的那个小吏还恭敬的对唐婥说,“君侯若是还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吩咐小人。”

如今的专业工匠除了像唐婥这样的贵族豢养外,大量的专业技术工匠都是属于各地工官管理,即使是唐婥也很难请他们为自己工作。县令能够调动县内官府工匠前来,显然是为她扫清了不少工艺上的困难。

唐婥正和马钧琢磨着瓷窑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听他这么一说立刻问道,“可有烧瓷师傅?”

硅石和瓷石是伴生矿,临县就有硅石矿,导致这里的瓷土瓷石比一般地方都要多,颍阴县即使不刻发掘在这么长时间内也早就有了瓷器烧制的产业。小吏连忙招呼几人到唐婥跟前,唐婥将自己和马钧这几天重新修改过的图纸给匠人们看,很快就得到肯定的答复。

马钧眨眨眼,“君侯有了专门的匠人,是不是就不打算用某了?”

唐婥敲了一下他的脑袋,“阿钧虽然聪明,但终归不如这些专门的匠人,还不赶紧去和师傅们学?”

马钧连忙点头,抱着自己这几天研究的窑炉图纸就跑到匠人堆里请教去了。

而唐婥拿出这几日记下的纯碱的煅烧过程,以及玻璃的煅烧方法交给小吏,嘱咐道,“如果顺利,烧制纯碱五六日足矣,剩下的残渣都可以作为肥料,切莫随意处置。”

想了想又不放心,“这些物件都是要上呈陛下的,若是泄露了出去该当何罪不需要我明说吧?”

小吏连连称是,害怕唐婥不信任自己又说,“荀君已经提点过小人,这才来的都是口风严谨的工匠,也不会叨扰来纺纱锻钢的百姓。”

见荀彧已经帮她处理好这些事,唐婥点点头也没有再问。小吏见她不再嘱咐,立刻就带着工匠忙碌起来,至于其他所需劳动力,这里需要纺纱的百姓众多,并不缺干活的。

他一边在心里规划着场地分配和所需人员,一边指挥大家将现在混乱的场地整理出来,重整格局。

于此同时,曹操那边得到消息皇帝召冀州刺史王芬入朝述职,王芬于刺史府自尽。得知此事的曹操同夏侯渊说道,“先有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历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说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圆,事成如摧朽。文祖见冀州之易,未睹当今之难。(1)”

夏侯渊知道,曹操口中的昌邑并非是说的昌邑王,而是代指近几代这些无根基便登基的皇帝们。

他感慨道,“陛下虽自民间而上,但却无能臣忠实之辈辅佐,又少拉拢之能,故纵宦官与世祖相争,外戚与士人对立,全无统领之势。文祖实在糊涂,即使推举新帝又与如今有何区别?”

“是矣。”曹操微微叹息,“只是不知陛下又想如何培养太子,至今都还没有立储的消息。”若是不立储,恐怕下任皇帝也会如当今一样难以控制朝廷。

“这倒是未曾听闻。”

曹操隐晦的看了眼案几上颍川来信,在得知此事后荀彧也同他说过另立合肥侯毫无意义的话,但心中却也对陛下如今的两位皇子毫无信心,他追问过荀氏这位王佐对如今继承人的看法,却没有得到答复。

一个令人震惊的猜测渐渐在他脑内形成——这位王佐,不会认为如今刘氏子嗣中无人可继承大统吧?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很抱歉小可爱们,因为现在已经九月份了,我要专心致志的备考研究生,所以不能再写小说了。这篇文不会坑,考完研后会稳定更新,谢谢小可爱们理解,啾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3章 第 53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